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决定开始对全国所有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水平评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6月接受了教育部委托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现场评估,结果为优秀.从准备到评估的整个过程中,学院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严格按评估体系要求,以评估为动力,积极整改,增加投入,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工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要靠专业教学水平来体现,“基础不牢,高筑不稳”,没有专业教学的高水平,绝无学院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的立校之本。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下半年全面启动迎评创优工作,并于2005年12月接受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迎评过程中,我院把专业建设作为“以评促建”的重要抓手,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办学条件等抓起,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条件,不失时机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科学编制专业教学计划,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边评估边整改边建设,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以评估为契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水平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估,规范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评促管不断加强和完善院级教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评估工作要自始自终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评促管”其核心内容是院级教学管理,本文分析了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介绍了学院教学管理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今后学院教学管理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院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所达到的质量标准程度作出的判断。为了迎接评估,2005年下半年我院就开始围绕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着手准备,并成立了工作机构“评建办”,系统地总结几年来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状况,严格对照评估标准,边评、边改、边建设,促进了学院各项工作进展。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根据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制定适合于我院建设与发展的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部委托,四川省教育厅于2004年开始,成立了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全面启动了四川省行政区内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基于正确把握高等教育的规律性,凸显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规范了评估工作程序,在评估组织方式、信息采集与处理、评估测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院迎评工作的开展,通过学习理解上级评估精神,提高对评估工作的认识,理解评估指标体系,借鉴兄弟院校的评估经验,进一步贯彻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方针,深化学院内涵建设,真正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上台阶。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本文结合所在学院迎评促建工作,对新建高职院迎评促建工作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对学校办学状况的全面考察。2004年以来,我院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实施了一系列建设与改革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本文围绕评估指标体系,回顾总结了我院的评建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0.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期,由规模数量发展阶段转到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发展阶段,由教育部发动在全国范围内业已展开的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评估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生命与环境工程系迎接山东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今后如何搞好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自开展质量工程建设以来,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体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实际和特色的"本科教学优质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共基础、分方向、多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创立了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课堂教学研讨式、实验教学互动式、实习教学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新途径。探索开展了"1+1"助学工程,有效地把物质资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品格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实,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三段渐进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主基地、教学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探索“最适合的教育”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日益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毕业生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湖州师范学院积极实施“最适教育”,逐步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途径和机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型为主,辅之以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在该模式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并且提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试图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等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应该根据大学教育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师生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兼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理念,即普通竞争级人才实现充分就业,特色竞争级人才实现自主择业,优势竞争级人才实现成功立业,并针对性的总结了三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教育厅粤教高〔2009〕44号文件《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和《规划纲要》,使广东省独立学院更清楚认识到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对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立足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以本为本”等新要求,赋予了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新时代加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牢牢抓住专业化的能力建设,切实提升育人水平,方能从容应对新矛盾、新挑战,出色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与其培养质量、培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才培养成本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完善培养策略,降低培养成本,提升培养质量与发展能力。基于对人才培养与使用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培养人才是为了应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培养成本的角度看,就业阶段产生的成本是在校学习阶段培养成本的延伸,因而,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不仅需要考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培养成本,还应考虑其就业阶段产生的成本,这种整体化的培养成本分析,能够更好地体现采用不同培养策略时,高校培养成本的构成及其特点。同时,通过研究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单位变动成本模型,为基于定量的成本分析评价不同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对高校主要培养策略及其变动成本的研究表明,大规模培养策略的人才培养成本具有在校学习阶段低、就业阶段高的特点,而个性化培养策略正好相反,总体而言,大规模定制是一种具有培养成本、需求时间、就业适应性等优势的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