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我国已进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终身教育是这一时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已不满足于学校只培养走进校园内的学生.社会对学校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社会教育这一功能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学校的资源向社会教育开放又是学校实现服务社会教育这一拓展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不够的现象日益严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不好,家庭教育成为空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整合不够,影响了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认识社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要积极关注社会教育问题;广泛建立社会教育站点;积极开拓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探寻并形成与社会教育衔接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教育化是社会和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教育化赋予学校教育新的内涵与外延,学校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教育化提供示范和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使社会教育化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实现共生与连动,必须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大教育观,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学校内部系统的改革,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互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班主任要建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网络,就必须对社会教育力量进行协调与整合[1].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扩展与延伸,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教育学生,是社会教育的作用之一;运用社会传媒教育学生,是社会教育的作用之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教育的作用之三[2].因此,班主任对社会教育力量的协调与整合,主要是对社会文化教育力量、社会传媒教育力量的协调与整合.在协调与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达到学校教育力量与社会教育力量的结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下面从社会文化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刊载了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成为洞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一个窗口。根据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主题等,可以发现《教育杂志》中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且形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同时,其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平民教育、识字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理论、战时的社会教育、国外社会教育理论和概况等方面。《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文章,推动了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传播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我国的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在借鉴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对现代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基础上,社会教育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注重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实践,推动外来社会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强调教育期刊与社会教育研究协同,助力于社会教育研究的发展;培育社会教育研究群体,集中推动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46):12-1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而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7.
齐欣 《中国德育》2014,(16):20-24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可以说,它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经历和过程,也是他们探索真知、保持独立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众所周知,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是无用的人,终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而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实现书本理论与生活现实的结合。策划者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可以说,它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可以说,它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经历和过程,也是他们探索真知、保持独立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众所周知,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是无用的人,终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而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实现书本理论与生活现实的结合。策划者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可以说,它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从社会中  相似文献   

9.
一、“有教无类”是社会教育的萌芽思想和初始实践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对全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主要是弥补和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其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所特  相似文献   

10.
杨育智 《成人教育》2011,31(4):47-49
社会教育作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更使人们聚焦于此。于是,关于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明确社会教育功能的概念和分类,注重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综合功能的有机整合与相互渗透,可为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有力的论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优势是显著且不可替代的,但还需要实现由应然向实然的转变。当前,社会实践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局限性制约了其育人优势的发挥。学校应构建并实行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同时要运用理性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优势。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性质、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决定的,也是人的认识规律和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逻辑必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切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建立健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作用始终存在着争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力增强,以及人的全面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科学的发展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有机结合,产生积极的引领、互动和有效的合力,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特殊群体和个体发展的研究,注重人在道德上、精神上、法律上的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开拓形成新的主题、领域。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教育,它与后来形成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是发展人类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三种教育形式。 中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不良做法,给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社会职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是家长应具备的素质。全社会都应关注家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我国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江泽民对教育方针的创新论述,有必要将其完整、明确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中的社会教育,是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近代社会背景下,中日社会教育关系经历着教育交流与教育侵略两个密切交织的过程,呈现出模仿、借鉴、学习和教化、奴化、日化两个既有阶段性,又互相渗透的双重特点。总结历史,我们既不要夸大教育交流的作用,而掩盖其侵略的一面;也不要只谈侵略,忽视其积极的影响。只有以史为鉴,走教育交流之路,才能够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多元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其研究框架应含盖即课程改革、公平教学、多元文化能力和社会公平四个领域。这对于反思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及师范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和劳动力市场已建立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根本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的所有过程都应服务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中心,而围绕这一中心,学生的所有责任主体,包括学生本身、家长、教师及学生所在的学院或学校都应该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存在着实务课程缺乏、督导指导不足等问题,而陶行知强调实践的作用和强调外来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等理念为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有助于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任务的明确和理性对待书本知识,更有利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教学做合一”和教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教育行政推动、社会需求驱动和学校自主选择是影响学校变革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对学校变革的影响各不相同。为使学校变革能顺利推进,一方面要尽力改进教育行政管理和引导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为学校变革创造支持环境;另一方面要从学校自主选择切入,培育推动学校变革的力量。为此,要重点提升校长的教育责任感、事业心、办学理念、开拓精神、改革意志等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