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增设西学课程内容。其教育言行有利于催生中国近代教育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其教育处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我国大学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是高等教育史、社会教育史中十分显著的教育现象。在大学扩充教育思想的引导之下,近代大学积极投入社会教育运动。大夏大学创立的社会教育系,开创了依托大学培养社会教育人才的先河,其发展经历了初创、扩充、恢复与深化、调整四个阶段。大夏大学社会教育系呈现出大学与社会教育互动的特征:形成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习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教育人才;设立社会教育研究部门、创办社会教育专门刊物,开展社会教育学术研究,丰富社会教育理论;开办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花溪农村改造区等社会教育实验区,直接参与社会教育实践。大夏大学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模式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对当今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不乏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受西方和本国思想的影响,又鉴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蔡元培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其有关社会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论述,促进了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对今天社会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固然,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其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是其重要动因;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而历届政府对社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亦是社会教育产生并日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与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着我国社会教育理论与事业发展的范围与程度。回顾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教育,重视社会教育的研究,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教育的勃兴是在中国近代国情所急、民情所需、教育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教育承载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历经了艰难的发展历程。教育家群体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力量。学制体系与社会教育关系之争,产生的“联络说”“并列说”“融合说”与“兼办说”,留下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尚未破解的教育难题——社会教育制度化。这个难题的提出是前辈探索教育尊重国情,尝试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努力,为我们今天健全国民教育系统、完善学制体系、探索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7.
马宗荣,从贵州走向全国的著名社会教育家,他继承了李端棻近代教育发展的思想,通过对美、英、德、日等国社会教育的考察,结合中国实际,把他的社会教育思想建立在全民基础之上,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和全民的、全面的、终身的教育理念,阐述了社会教育的概念、特点、主客体、必要性、可能性等,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教育理论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推动近代社会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第一人。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从一开始就站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主张社会教育,认为这是完整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与梁漱溟、陶行知等人的社会教育思想的最大区别。本文从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的渊源、教育宗旨、教育功能、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来简单阐述,希望对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民国初年,在蔡元培的提倡和支持下,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学制系统、人才教育观、社会教育设施和实践等方面,相比于辛亥革命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伴随国外社会教育影响和国内"开民智"、"作新民"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育事业.社会教育在我国近代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中心、以通俗教育为中心、以平民教育为中心、民众教育和工农教育并起四个发展阶段.在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从国情、民情出发探讨中国教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储才"、教育对象是全体国民、教育内容是全面培植、教育机构设施应该多种多样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应该和学校教育一样并存并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对社会教育的研究与落实 ,以致于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领域内出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从社会教育的历史来看 ,办教育不能重学校而轻教化 ,厚人才而薄民心。应重新给社会教育定位 ,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  相似文献   

12.
邬大光  林莉 《教育研究》2005,26(6):48-53,67
教育是一种交流活动,教育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是实现教育交流最有效的机构之一。教育服务作为现代教育交流的一种概念和形式,正在赋予原初意义上的教育交流新的内涵,而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教育交流,正在催生着教育属性的变化,或者说是教育交流在本质上的一种异化。历史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影响因素和根本动力, 经历了由文化力量为主到政治力量为主,再到经济力量为主的转变,而每次转变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教会大学,集中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外教育交流背后的利益冲突与政治反抗;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舞台上,经济因素日益成为重要方面,其中,教育服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但却是一种教育异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与其相近、相关的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是近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教育大讨论,引起众多教育家以及教育学者的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言论和教育观点。社会教育与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源起于国外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学习外国教育的失望,肇始于国内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渊源与教育制度探索的背景。这些争论“话语”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价值与教育史价值,为探索适应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价值的教育学思想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制度体系,为书写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其受众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形式之灵活、成效之显著,非同时期的社会教育活动所企及。研究中央苏区开展社会教育的背景、教育内容及成效,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创业因其低风险和高成功率,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引领下,高职院校构建社会创业教育体系,应贯彻创业教育主体多元化、打破壁垒并消除障碍、注重顶层设计与统筹和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在创建多元化教师队伍、构建社会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不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适应国情论和不问国情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不问国情论是新课改理论专家所坚持的,它承认新课改脱离国情,认为适应国情论是过时的观念,国情是可以改变的,课程改革不必适应国情而贵在适应潮流和真理。这些认识,值得商榷。第一,关于要不要适应国情的论争,贯穿于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而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是只有适应国情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教育的一般规律、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特殊规律。适应真理最核心的工作,不是脱离国情去宣扬空洞的理念,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基础教育实际,全面把握中国教育的国情。第三,国情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历史存在,人创造历史又为历史所创造。国情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只有深刻地洞察国情,积极利用国情资源,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主体能力,才有可能积极改善国情。由此可见,不问国情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的思想原则。为了健康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深入揭示课程改革的国情制约性规律,努力全面地、辩证地、理性地认识中国国情,能动地适应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7.
疫情防控需要重视社会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发展史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从教育视角来看,许多疫情灾害都与民众的愚昧、长期的恶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陷有关。从近代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教育起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化民成俗”、有助于“得民心”、有助于改良家庭和学校的“大弊”。推动社会教育立法、推动社会教育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社会教育进行专业与学科建设是解决教育问题、预防疫情灾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对象上,面向社会和大众;在教育方式上,有青年训练班、民众教育馆、日本语学校等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亲日反共的思想教育、军事训练、普及日本语等内容。这样的社会教育,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其性质属于文化侵略活动。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梅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4):60-64,46
社会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学校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采用设立学制体系内的学校教育和开办短期培训班两种方式,具有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生源地域化、注重课程设置专业性和师范性以及师资培养全面性等明显特征。探寻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式及其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可以为今天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师资培养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价值实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但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实现从来就不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与教育基础。从理论上看,研究该问题有助于揭示比较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也有助于构建比较教育价值论;从实践来看,研究该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比较教育研究的实用性功能。全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也为其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更大可能性。一定社会的需求构成了比较教育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并且社会需求的大小及强弱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决定了比较教育研究价值实现的程度等。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是在比较教育的开放性与教育结构体系的开放性相契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认识和把握本国教育与比较对象国的教育、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及其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等也构成了比较教育研究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