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光礼 《江苏高教》2021,(10):22-34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学术资源向特定区域集聚便形成了学术中心.从学术中心转移的逻辑来看,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晚清及民国时期为第一个阶段,初步奠定了中国学术中心分布的基本格局.建国17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为第二个阶段,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干预实现高校地区分布的相对均衡.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第三个阶段,在市场逻辑的驱动下,高等教育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都市圈集聚.中国学术中心转移是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根大学"是中国学术中心转移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
对京、津、沪、鲁、苏、浙、闽、粤数据的弹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广东省本专科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北京市排在末位;浙江省研究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天津市排在末位;广东省专任教师规模与区域经 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福建省排在末位。省际差异的成因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存在区域差异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提升二者协同发展水平的措施包括: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注重区域均衡;探索弥补办学成本的多元化路径;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资源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本文通过制作专题地图、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首位规模和首位比,利用高校数量、人口数量、地方生产总值,分别对高等教育资源在省级层面的绝对分布和相对分布、地级层面的绝对分布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从高等教育资源的绝对数量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但从相对规模上来看,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基本符合人口和经济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20多年来,我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在专业分布、院校分布、省际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不均衡的现状正在逐步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医学重点学科发展不均衡,既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也有学科成长因素。改变这种不均衡,一是从政策上扶持,二是凝练重点学科,发挥特色优势,三是注重整合资源,建立优化体系,四是超前规划结构,均衡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也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三个案例省份的数据,对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1)各省的高等教育资源都过分集中在了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而广大的地级市和县级市高等教育十分薄弱,即使在拥有少量高等教育的地级市,高校的类型也受历史影响局限在师范、医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方面;(2)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在省内更为严重。要改变这种布局不均衡状况,必须将我国高等教育分布调整的工作重点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必须加大高等教育资源在省级行政区内部的调整力度。另外,高等教育与城市化进程应当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调整应当与各行政区的城市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一方面扩大国家财政规模,财政增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收入水平,扩大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消费。通过对1999-2008年相关数据的考察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稳定地提高,有力地支撑着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此同时,区域高等教育经费发展尚存在种种不足:政府财政投资意愿不强,经费投入分布不均衡,投入效率不高;大学学费水平不合理;大学自主筹资的水平过低。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一是尚未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二是入学机会不平等;三是资源分配不平等。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适度政策倾斜;完善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高校招生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1999—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校生规模、区域政府财力、政府教育投入意愿、高等教育倾斜度、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省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因素。shapley值分解显示,政府财力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倾斜度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上升。政府教育投入意愿成为缩小省际差异的推动力量。为此,可从加强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滞后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防控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现象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投入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高职事业性经费投入水平受本地区和邻接地区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聚集是导致高职教育事业性经费投入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应该重视高职教育资源的省际均衡配置问题,通过快速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打破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欠发达省域之间"低-低"聚集的分布格局,为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使之尽快走出区域高职教育投资的"洼地"。  相似文献   

10.
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7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的省际间比较,对全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东中西各个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不同。为此,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政府要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第三要加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于伟  张鹏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97-107,190,191
本文基于1999-2011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以2005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校生规模、区域政府财力、政府教育投入意愿、高等教育倾斜度、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省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因素.Shapley值分解显示,政府财力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倾斜度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上升.政府教育投入意愿成为缩小省际差异的推动力量.为此,可从加强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滞后转移支付力度、发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防控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现象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从改进与变革,评价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启示等三个方面对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进行阐述和分析,着重分析大学评价的新变化和新结果.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在评价理念、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首次引入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首次使用自动分类系统统计发文量和被引频次;首次提高中国一流大学的评选比例.从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发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中国重点大学整体实力稳步提升,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重点,一般,民办三类高校层次突出,分别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中国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质量、效益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均衡的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表现为高校分布以城市为中心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不平衡等方面。城市的辐射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教育资源却更为垄断和集中,从而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自然现状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者并存"的观念难题,同时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后者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刻理解大众化进程中的双重使命,是成功把脉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4.
戴文静 《高教探索》2013,(1):113-117,124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2009年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和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发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欠发达地区要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支出方面的差距,以促进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10):109-119
文章通过对各种不同估算模型的对比,选用演变后的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模型量化测算2004—2019年间我国中部地区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山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85%,居于六省之首;而江西省仅有2.0354%,排名最后,比山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了约1.91个百分点。通过分析,提出建议:高校应依据地区经济特色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省际、校际间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适配度;继续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对接产业、企业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等,以此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中部地区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作为基本指标对我国2002年的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和城市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行政区内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且相对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要高于相对于收入分布的不均衡。(2)是否考虑高等教育质量因素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均衡性的判断影响不大。(3)高等教育分布的地区差距主要是由行政区内的不均衡造成的,行政区之间的不均衡影响较小。(4)城市化率与泰尔指教的四个指标都是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各行政区泰尔指数越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相对越均衡,该行政区城市化程度就越高。最后,本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高校要想更好地发展,人才是关键。"双一流"建设必然会加剧高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欠发达地区高校,例如西藏大学,由于自然条件、区域政策乃至收入待遇、科研环境等因素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都是缺乏竞争力的,会成为人才流失的重灾区,进一步加剧区域间高等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增长、社会以及科技进步,影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文从西藏地区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入手,做了广泛调研,论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本区域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双一流"背景下教师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形成东西南北联动发展新格局,但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仍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等因素制约。"十四五"期间,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应优化空间布局,凸显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溢出效应;打破区域壁垒,完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改革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大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以往评价实践基础上,2014年评价研究从3个方面进行创新:优化科研产出评价,完善大学分类评价机制,注重大学社会声誉影响。在对全国2 427所高校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地区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8个榜单的结果。其结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缩小地区差异需循序渐进;一流大学竞争激烈,重点大学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理工类高校优势明显,民族类、艺术类和体育类高校相对弱势。  相似文献   

20.
以《绘制美国校园国际化蓝图》《门户开放报告》和《国际学生招生热点调查》的最新数据为基础,从国际化发展动因及规划、国际化经费及管理、国际招生等八个方面分析特朗普时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归纳出国际化发展的三个"不均衡":政府意志和高校意愿的不均衡、跨境国际化与在地国际化的不均衡、一流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不均衡。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呈现三个趋势:国际化日益沦为"美国利益"的工具,在地国际化发展将遭受严重打击,美国的国际化霸主地位可能被撼动。国际化世界格局的改变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国应在国际化内部转型和外部拓展方面做好积极的应对,科学技术国际化和人文社科国际化两手抓,抓住多极化发展机遇,建设地域战略合作,打造世界高等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