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探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与共情方面的现状以及共情在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和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但是共情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与共情三因素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且相关关系显著;在家庭所在地上,亲社会行为的匿名性维度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在年级上,公正世界信念的总分和一般公平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大一高于大四;共情在公正世界信念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呈部分中介变量。因此,为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走向社会,要激励大学生养成较高的公正世界信念,增加亲社会行为,提升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贫困和歧视知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测查了北京、天津、洛阳和南阳四个城市20多所学校的2670名5-8年级儿童,考察其物质资源、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歧视知觉及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儿童的物质资源指数、教育资源指数显著低于非贫困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贫困组;(2)贫困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非贫困组,而问题行为显著高于非贫困组.(3)在贫困与非贫困家庭中,歧视知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预测更大.结果说明,歧视知觉比贫困更值得关注,可以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解释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所起的作用。依据系统家庭动力理论,对7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控制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后,家庭氛围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都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氛围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4.
田爱华  彭晓涛 《文教资料》2010,(13):203-204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描述,分析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探讨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方式。网络社会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然而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为社会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问题并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新分支。本文根据以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介绍网络亲社会行为并探讨网络亲社会行为区别于现实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主要采用问卷法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现状,结果表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主要包括利他、紧急、情绪、依从、匿名和公开六种亲社会行为。其中自我报告最多的是利他亲社会行为。总体来说,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亲社会价值观弱化和亲社会行为淡化的现象。根据教育学的内化和外化原理,从内化心理过程和外化行为过程两个维度分析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心理机制,以求大学生对内形成亲社会价值观,对外实施亲社会行为。基于此,提出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反思与抉择能力,搭建基于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的亲社会教育平台,完善社会友好价值的传播机制,优化增进集体正能量的外部浸染环境等策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社会价值观,更有效地实施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常态的恢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将有序回归常规状态,但疫情衍生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负效应不会短时期内消失。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适时分析疫情衍生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负效应表现及其成因,进行积极干预,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信任,形成亲社会思维,领悟社会支持,激发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促进大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角色,担当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魏飚 《文教资料》2012,(14):125-126
高校是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群体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积累社会交往经验,最终实现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又没有明显利己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本文通过编制"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尴尬易感性被认为是一种尴尬体验的能力,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103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探讨尴尬易感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尴尬易感性在性别和年龄上均不存在显著;(2)尴尬易感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尴尬易感性高则亲社会行为倾向高,反之,则低;(3)尴尬易感性对亲社会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尴尬易感性越高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法对聋哑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93人进行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难以判断的人数很多。聋哑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与他们自身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在移情和利己这两个取向上有明显的差别。教师对聋哑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评价较高。利他的亲社会价值取向的聋哑学生产生利他行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素社会倾向量表、友谊质量问卷和同伴排名问卷,对318名中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存在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同伴接纳、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肯定与关心对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包括思想、心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典型榜样,激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建立社团组织,提高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一种亲社会的情感,感恩的特质使个体更容易体验到感恩之情。而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亲社会行为,提高幸福感,更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8.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对某大学99名贫困生和96名非贫困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贫困生内隐自尊比非贫困生高,外显自尊比非贫困生低,且主要表现在大二和大四学生身上。(2)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分离的,并且在低内隐-高外显和高内隐-低外显组合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