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03名流动儿童为对象考察了其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流动时间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歧视知觉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低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低于初中生;(2)在社会支持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3)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二者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时间对二者关系起调节作用,即对于流动时间达3.5-10.5年的儿童,歧视知觉对自尊的负向预测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55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小学阶段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幸福感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而在初中阶段两类儿童幸福感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有较少的歧视知觉;女生歧视知觉显著低于男生;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显著低于初中阶段。(3)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幸福感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学校类型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440名流动儿童与192名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伴评定量表、师生关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体歧视知觉"流动儿童版问卷,考察了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及歧视知觉的特点并考察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同伴关系无论是在性别、学段还是两类不同儿童群体上的差异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师生关系上,女生好于男生,在正向师生关系上高于男生,负向师生关系上低于男生得分;歧视知觉方面,男生感受到的歧视高于女生。(2)同伴关系与歧视知觉呈负相关,师生冲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3)同伴关系、主观支持可以负向预测歧视知觉,师生冲突可正向预测歧视知觉。(4)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歧视知觉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501名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的特点,并重点考察歧视知觉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2)歧视知觉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群际关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自尊在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歧视知觉对高自尊水平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预测力显著,而对低自尊水平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贫困中学生和非贫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贫困中学生在CBCL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中学生,并且贫困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也较高,表明贫困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17,(3):96-103
为探究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可能产生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和青少年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对云南省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35,社会支持影响问题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47,歧视知觉影响自尊的路径系数为-0.29,自尊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45,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2)歧视知觉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与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在各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儿童,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资源指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师生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师生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学习自信心显著正向预测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学习兴趣可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8年CFPS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家庭单维贫困发生率,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我国贫困家庭教育阻隔相对贫困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维贫困维度分解方法估算经济、教育、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同等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贡献率,并利用OLS模型考察贫困维度个数取值不同下各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单个指标间的贫困发生率差距较大,经济维度不再是相对贫困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看,成人教育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不同临界值下多维贫困家庭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即教育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位列第一.基于上述结果,相对贫困治理时代应该向教育维度加大倾斜力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调查与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在各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儿童,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资源指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师生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师生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学习自信心显著正向预测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学习兴趣可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人数逐渐增多,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也日益丰富.歧视知觉是留守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已有的研究更关注歧视知觉的水平,并未深入讨论其发生的过程性与情境性.因此本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的28名留守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初中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及其问题行为.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在言语歧视、回避、行为歧视和攻击四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知觉,而歧视知觉可能引起留守儿童的回避、退缩、攻击、违纪等问题行为.最后,提出了对留守儿童教育及干预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倩  康丽  苏杰 《早期教育》2013,(11):36-3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烟台市一所幼儿园382名4岁~5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家庭功能存在相关关系。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孩,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4岁儿童;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情感介入性及总的功能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出。本文在描述分析目前我国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状况后,进一步从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儿童的求学意愿、贫困家庭的文化观念、宏观社会环境与教育领域的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探讨了导致教育公平失措的原因。本文认为,解构贫困阶层代际再生产模式,促进贫困家庭子代的向上社会流动的反贫困理念,应是解决当前我国贫困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保障贫困儿童教育机会公平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其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在总体上表现良好;经济水平与贫困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无显著的正相关;贫困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更多是受社会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机选取108名3~5岁儿童,通过对其进行一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任务测试及社会行为评定,考察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退缩行为发生概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2)儿童的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变量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可以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知水平不能预测其退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促进机制,逐渐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深入探讨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揭示歧视知觉"如何"及"何时"影响生活满意度,选取北京897名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教师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3)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受到教师支持的调节,相比低教师支持水平,中介效应在高教师支持水平的流动儿童中更显著。研究结果启示,为提升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一方面需要降低歧视知觉和提升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增强其领悟和利用教师支持的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18.
郝振  崔丽娟 《中国德育》2014,(11):11-14
正发现一流动儿童仍有较为明显的受歧视知觉。其中,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显著高于民工子弟学校,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在受歧视知觉上显著高于小学阶段流动儿童。发现二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是他们城市融入的危险性因素之一。而希望感则正好相反,它与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是他们城市融入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UCLA孤独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81名贫困女大学生和145名非贫困女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贫困女大学生的孤独感与非贫困女大学生无显著差异.(2)理科贫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文科贫困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3)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内外向、掩饰性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4)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能正向预测孤独感,主观支持、内外向、客观支持能负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采用《留守儿童耻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537名留守儿童和492名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试,探讨留守儿童耻感心理与同伴冲突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状况及关系。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在行为耻感因子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冲突情境下,留守儿童采用退缩、攻击和幻想应对方式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关系耻感能够正向预测求助应对方式;四种耻感心理因子能够正向预测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能负向预测退避和攻击应对方式;行为耻感能够正向预测幻想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