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既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途径,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学校基于“抓教师队伍”的重要目标,探索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模式,开展基于学校、教研组和班级三层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聚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机制保障、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管理能力培养,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班级团队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当下独生子女居多的学校教育特别有效。在学校教育中,建设“班级团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让其学会接纳与包容.并敢于超越.克服厌学情绪.形成以进步为标杆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民主集体型班级这一主张的提出,立足于我们对21世纪中国学校需要“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转换)和当代青少年发展急需有计划地提升精神生命质量等方面的判断。我们辨析了5种班级形态(管理集体、学习集体、团结集体、自主集体、民  相似文献   

5.
班级是一个学校里最小的细胞,班主任是对班级事务全面负责的人。本文从“紧抓传统理念,做好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做好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要求,做好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这三个方面论述做好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全纳教育蕴涵着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与对话的多元思想,从全纳教育的视角来透视.我国基础教育班级建设存在着“限制”、“排斥”、“歧视”等不和谐的现象,全纳班级是基础教育和谐班级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最终归宿,学校需要从班级的管理体制、活动机制、班级文化三个方面创设条件,为其提供内外部支持,以期达到全纳。  相似文献   

7.
一、班级教育共同体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保障 班集体是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影响班集体建设最为重要的因素。现代班集体建设成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经验是:学校和班主任应当致力于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使班集体获得健康、持久发展的动力。所谓班级教育共同体,是指以班级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由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共同组成的、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并在班级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的共同体。班级教育共同体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支持下,通过班级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集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包括对话和合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班级教师集体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关系的不断调整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中的班级教育共同体主要是指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具有以民主观念为起点和以民主制度为起点这两种模式:以先发国家为代表的“民主观念—民主制度Ⅰ—民主制度Ⅱ”;以后发国家为代表的“民主制度Ⅰ—民主观念—民主制度Ⅱ”。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其政治民主化只能选择“民主制度Ⅰ—民主观念—民主制度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永富 《河南教育》2014,(12):32-33
高校民主管理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规划,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奖惩等学校宏观政策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研究者的视角逐步下移至民主变革真正发生的区域——班级、宿舍及专业学习共同体,转向关注学校"次级单位细胞"民主进程中个体心理结构的改变。这种对于民主管理模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追求在学术价值、指导实践和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推进高校民主管理制度化建设、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和实现高校管理与育人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晓燕 《生活教育》2012,(20):77-79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集体品味和境界的关键。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民主教育、集体自治和创造教育等理论,对当前构建民主和谐、自主创造、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自身结构上讲,党内民主应包括三个方面: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内民主行为.党内民主就是在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党内民主结构中,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的心理形态,是实施和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前提和心理动因;党内民主行为是运作层面的党内民主,是以民主意识引发和民主制度保障的党内民主,主要体现为党内民主的原则、方法和作风,是最具实践意义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制度是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党内民主原则得以实现和落实的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认识和发展党内民主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把党内民主看做是一种制度.就党内民主结构的三个层面而言,党内民主意识是核心,党内民主行为是关键,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  相似文献   

12.
李丽  张苗妙 《人民教育》2023,(18):51-53
<正>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省宁波市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教共体”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近年来,宁波全市603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教共体”建设,覆盖率达100%。同时,宁波市江北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海曙区、余姚市经验入选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区域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把教学民主提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层组织,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民主,实施民主治班,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做法上,我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苏艳芳 《生活教育》2014,(7):101-101
“绿色班级”这个词源于“绿色学校”的系列创建思想,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理念指导与“绿色班级”创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本文从自然、发展、和谐、民主四个角度探讨了绿色班级的创建。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公民教育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教育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同时,民主制度促进公民教育发展。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公民教育,以提高我国的公民素养。  相似文献   

16.
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本丈主要就班级建设中三个基本阶段:制定班规、形成班风、铸造班魂,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并着重提出“五心”教育,以此来形成班集体的灵魂,化学生被动行动为自觉行动,从而达到班级建设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7.
焦元东 《成才之路》2011,(30):71-71
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而班级的管理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有序建设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热爱班集体,形成以班级为核心的向心力,促成良好的班风。 一、抓关键、抓要害 一个班集体的好坏,往往和班干部有很大的关系。班干部是班级中的“主心骨”“领头羊”,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工作、体育锻炼、课外活动等方面效仿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姑苏臣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抱团组建了纵向与横向多个共同体。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建设了“校际发展共同体”和“文化传承共同体”;为实现名师资源共享,促进师资共同发展,建设了“名特教师共同体”和“区域校长俱乐部”;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了“阳光德育导师团”、“学科研修共同体”和“特色项目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民办学校的学生具有富家子弟特征明显、问题学生较多等独特的群体特征,由此也给学校的班集体建设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如,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冲突较多、学生教育的难度较大、封闭式管理的负面影响、亲情的缺失与教育的缺位等。针对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创新的思路,从“营造亲善、和谐、健康的班级管理文化,推行自主、自律、科学的民主自治管理,培育开放、开明、灵动的班级教育细胞”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爱心+民主+开放”的民办学校班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与近现代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它以民主政治为前提、为基础、为内容,是民主政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历史形态,宪政与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特性。社会契约论是民主思想和宪政思想的共同理论支撑,保障人权是宪政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共同价值目标,宪政运动使民主政治的内涵得到提升,宪政与民主已成为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