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专业建设是新工科与实践的关键问题。而对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和培养模式的认识,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路径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源头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为科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介绍了重庆大学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前期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新工科背景下嘉兴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实践为例,探索了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方法,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特色不强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机械专业如何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为嘉兴学院的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3.
浙江大学新工科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始于2016年设立的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此项教学改革推动了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构建了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依托荣誉学院建设新工科的新模式,是浙江大学作为工科优势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己任,率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工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4.
石油与化学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理工融合"方面进行了前期实践,以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抓手,依靠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从"理工融合型本科生培养模块""理工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入手,在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牢固树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式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院以宽厚的物理学理论为基础,以6个工科专业的多年培养经验为依托,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健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改革评价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实际,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办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着力探索具有药学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由于地方新工科院校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师资、基础设施、课程建设等突出问题,而产教融合是解决地方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从地方新工科教育理念、产教融合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共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对产教融合的模式进行优化、完善与探索。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介绍了在专业设置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从产教融合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产教融合模式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经济、新兴产业对计算机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以盐城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个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初步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可增加学生面向就业的实际项目经验,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就业质量,是计算机类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实验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手段。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和以工程认证为抓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对实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为导向,探讨了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方向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引入“虚实互补”实验体系平台;强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期建立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跨界复合型实验室体系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以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和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效率为目标,以人工智能方向实验室为载体,探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科研复合型实验室建设方案、人才培养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背景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蚌埠学院硅基新材料创新平台为例,对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创新平台实际,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实践基地等方面加强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以服装学科专业建设为例,构建艺术工科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服装学科的发展实例举证了艺术工学学科发展实例,较系统地探索了因应产业转型发展的艺术工科建设及其服装学科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是新时代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之一。本文以中国计量大学工科试点班为例,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途径,重塑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健全保障机制、改进评价体系,探索和实践新工科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成效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是基于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本文基于国内新工科的发展背景,论述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紫金模式"的探索过程、构成要素、模式特征以及实践成效,为矿业类"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面向人工智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人工智能的新工科人才逐渐成为企业迫切需求的人才。为了改善人工智能热潮中新工科人才短缺的局面,提出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工智能的兴起及兴起过程中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等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从学校、企业与政府角度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实际案例为参考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建立新型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探索学—研—产一体化育人机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产业行业对人才需要大变革的背景下,结合新工科建设对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类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构架等方面着手,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与路径,以便为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以产教融合为驱动,以面向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为特征的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选择。基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