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我省"十一五"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9月末召开的"全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5年我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定为:到2011年,全省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  相似文献   

3.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的民办普通高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七大又适时地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民办普通高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民办普通高中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审时度势,拓宽思路,以求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全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而办出学校特色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是学校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今年布置32项工作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制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发布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指导意见,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并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在这一政策的要求下,必须正确认识"普及"的内涵,科学理解"免费"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困境,深入分析"质量提升"与追求升学率、"均衡发展"与高中债务危机、"全面普及"与农村高中衰落这三对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普及重点,从明确政府主体地位,健全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质量与吸引力入手,稳步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从普及小学到普及初中,再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每一步都落后于城镇地区,质量水平也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26日,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韶关市召开。本次会议总结推广韶关经验,部署加快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以确保2011年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相似文献   

8.
近日,省政府首批认定武安市等31个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精神,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要求,把普及高中段教育列为全省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使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需要重新审视高中阶段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相似文献   

10.
我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是人口超百万、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历来崇文重教,有"文化之乡"美誉。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人”的要素,其现代化同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性过程。借鉴哲学本体论层面的研究,可以从工具性存在、关系性存在、精神性存在等三个角度理解教师职业存在的本质。教师教育观经历了第一代以“教师培训”为核心、第二代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正在向第三代以“教师学习”为核心逐步转变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师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情意原理、强化内隐属性、遵从同构迁移等三个过程性原则,以促进教师及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自然事物的实然秩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探寻应然的教育行为。教育研究的逻辑是通过观测到的“或然映像”推断实然的教育事实,发现某种实然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随之发生的实然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对实然教育事实的价值判断,设计更加合理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教育研究应该保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张力,既要以教育目的与理念为指导开展实证研究,也要开展关注本土现实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创新直接影响教育制度的结构与社会“技术—经济范式”的进程,其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通过教育系统表现出来的力量对比变化。基于技术革命的经济长波运动决定了社会利益生产与教育创新的路径与周期性,教育创新应以有利于我国顺应经济长波规律的赶超发展过程中“两个文明”的协同作为价值标准,以有利于我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与演化符合“毁灭性创造”机制的“技术—经济范式”为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是教育信息化系统改革中的关键。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在理论层面已开始由“要素观”逐步转向“生态观”,但实践层面的变革思路上存在着“技术导向”的倾向,这导致研究者热衷技术应用而忽视学与教本身。通过对比中外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分析新加坡的典型案例,发现国际上学与教变革的新措施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特征,并有四个主要动向: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应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逐渐由“技术导向”转到“学习导向”。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主流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行教育体制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无一例外地受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教育的根基已被动摇;然而这种看似威胁性的影响对现行教育体系却是一种反推和倒逼,它促使现行教育体制必须进行一种革命性的改革。因此,从分析"互联网+教育"导致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知识及技术观念的颠覆性改变入手,重新思考这一变革过程中的应对手段和策略,对其进行二次革新,在其结构和彼此关系上对现有"互联网+教育"模式进行重构,实现教育行业的又一次飞跃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政策是价值选择的结果 ,教育政策研究必须重视价值问题。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由一系列价值原则及其理论依据构成。教育政策活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基本问题和关系是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客观依据。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应建立在“以人为本”、“教育平等”、“效益优化”、“可选择性”、“多样性”等价值取向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资本论》选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资本论》选读"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同时还可以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拓展性地融入育人元素。为了更加深入地提升"《资本论》选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从完善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20.
把为人民服务写进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落实。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方向和出发点。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这是新时期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