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而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教育共存。生命教育理念是关于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是未来生命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生命教育理念包括:尊重生命的理念、完善生命的理念、体验生命的理念、忧患生命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从生命教育提出开始,我们就在思索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意义,思索如何实施生命教育。我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想,它要点燃儿童生命的火种、思想的火种、激情的火种;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过程中的变化、体验和创造  相似文献   

3.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想是关于教育的价值寻求和价值决断,永恒性和历史性统一、合理性、崇高性是教育理想的基本特性。当前教育理想面临的价值困境具体表现为:终极价值空场、多元价值无序导致教育理想无根化;工具理性过度泛滥、价值理性萎缩催生教育理想的物欲化;"异化"个性彰显、"本真"共性缺失招致教育理想同质化。要消除教育理想的价值困境,学校教育应重建终极价值,整合多元价值,使之成为有序的价值体系;建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性关系,使之成为有力的价值支撑;唤醒失落的"公共精神",重塑"公共性"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有效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7.
当前,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停的调研视导、过度的社会期待,再加上职评、考核等现实问题,造成了当下众多教师的亚健康状态。这种忽略了生命意义、单调机械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带来信仰的荒芜和价值的偏转,使广大教师失去对自身价值的热切拥抱,失去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失去专业成长的能力创造,幸福、尊严似乎真的与教师渐行渐远。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是妥协还是突围?教育神圣,神圣的教育需要有教育理想的教师。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  相似文献   

8.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德文化占据主导位置,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儒家道德文化倡导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井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它主张个体发展和社会追步的有机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在封“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封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信仰追求。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先秦儒家的道德文化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教育价值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生命"的教育,可以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是现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精心设计安排、完善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之外,更要努力关注和寻找与之配套的有效教学方法。为此笔者坚持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最后找到了心理学的叙事疗法。本文阐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关键阶段重点运用叙事的精神理念和方法技巧,以期更好地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识对常识、对科学的超越,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终极目的与理想等意义世界的观照。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办学理念,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也必须由通识课程来完成,这是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换的过程。本文在分析我校目前通识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发展思路的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番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的高等教育只注重"何以为生",却忽视了"为何而生"这一终极教育目标,宏观上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生命教育微观上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回归生命的本真,加强对生命的关怀,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途径上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的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运用这种模式,在课堂上要做到"四个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以培养公民、造就公民身份、塑造公民道德为指向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民、公民身份等相关概念内涵变化的影响。同时,公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自然也会伴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公民教育只是造就公民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只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不过,无论如何,公民都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教育。公民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指向人类的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康伟 《教育科学》2005,21(5):5-8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是哲学学理的逻辑必然,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终极理念,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实和未来教育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从做中学"是杜威从其实用主义经验论哲学内在逻辑出发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探求学习理论",从做中学"实质是一种生命教育理论。"从做中学"包含着杜威的"生命整体存在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等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价值和意义。探讨杜威生命教育思想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人具有丰富性、未完成性、可塑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教育也就有了丰富性、持续性、变通性和超越性的内涵。通过对人性和儿童本性的分析,可知教育既不是一种当下的"实存",也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从现实向理想的一种动态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