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战略联盟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区域创新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战略联盟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性分析宁夏南部山区8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指出了提升本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以生态为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生命力,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其目的是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促进本区经济发展,为相似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城市之间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3个指标构建经济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探寻影响经济活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经济活力受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等的影响.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投资力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联动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2013年黄石市7个区县的经济投入产出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黄石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将上述3年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各区县的投入和产出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区域差异问题较为突出,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问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阻碍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尽快提高县一级的经济实力,削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实现协调发展,县城经济的发展是关键.本研究以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对辖区内的区县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同时结合落后地区的特点,提出适合各区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其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为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和经济竞争力。文章以广深港澳4个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相关指标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深入地对二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发现高校科技创新效率、高校知识溢出能力和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创新支持的相关指标对两个系统协同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代表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能力的两个指标出现了分化。研究结果为相关政策及制度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别山实验区发展的动力,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模式.发现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投入、产学研合作运行模式和促成产学研合作的推力,制约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体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赵茂  张恒  马文璐 《教育导刊》2023,(10):33-43
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是涉及基础教育公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区域经济及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实证分析发现:一是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但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明显;二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收敛性、空间集聚性特征明显;三是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区域差距大,沿海、边疆集聚发展特性明显。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需注重基础教育公平,扭转基础教育区域发展失衡趋势,提升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效能,增强二者协调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理集中度、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80个区县2000年和2013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县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部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集聚度高,西部高原高山区集聚度低的格局,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特点.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以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型为主,目前正朝人口经济协调型的区域类型发展.3四川省各区县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且集聚程度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注重财政扶持,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财政政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探究西藏自治区各区县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关系,发现了衡量西藏县区经济的户籍人口、经济、政府财政、距离等4个主要指标,进而利用西藏自治区70余个区县数据通过arcgis分析人口、城市经济质量、区县财政自给率、点距离,进行加权赋值,建立了西藏各区县城市经济引力综合指标体系。经过数据结果可视化检验分析,该指标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各区县经济关联关系。分析出各区县经济联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依此提出优化西藏自治区各区县经济结构,提高区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措施,从而促进西藏自治区优化空间经济结构,更好地助力实现西藏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地方高校对口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也能够推动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地方高校只有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整合与机制创新是推动区域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微观基础,其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反映指标.以重庆市为例,选取2000、2010、2020年的数据,确定具有代表性的9个指标构建重庆市区县经济一体化分析矩阵,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和各区县经济一体化综合指数;同时基于综合指数,利用ArcGIS 10.2作出重庆市区县经济综合水平等级分布图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图.结果显示:重庆市经济一体化综合指数最高值变化幅度为0.7~0.9,各区县经济一体化水平表现为动态拓展以及核心区范围波动发展的空间异变规律.县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研究结果可以发掘出相关问题并为重庆市县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校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作用越发重要,因而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1 998-201 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研究了中国高校RD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高校RD的经费支出和人员投入提升了本区域的次级创新能力,但不利于本区域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2)一个区域次级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周边地区次级创新能力提升,但程度较弱,该地区基础创新能力的变化并不利于周边地区相应基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准确把握科研定位,凝练研究方向,打造科研团队,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围绕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发展条件下的经济与物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的存在和发展以区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没有区域经济也就没有区域物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物流的支撑.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因素,是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越发展,对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大.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二者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2018年西安市13个区县的创新驱动能力,并按照因子得分情况对13个区县创新驱动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各区县创新驱动能力有较大差异,2018年碑林区、未央区及莲湖区创新驱动能力在13个区县排名前三位,属于高创新驱动能力区域;而蓝田县、鄠邑区及周至县排名后三位,属于低创新驱动能力区域;其余7个区县均属于中等创新驱动能力区域。同时,创新驱动对西安市经济增长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集群通过人才集聚、创新效应提升区城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品牌效应、辐射效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应科学规划大学集群发展,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完善大学集群创新环境,引导区城集群大学问的竞争与合作,发挥大学集群功能,提升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对农业生产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基于承灾体视角,以绵阳市为研究区,以区县为统计单元,采用该市农业局灾情统计数据并将农业人口因素纳入,进行农业灾情空间差异分析.在对各区县农业各子系统进行灾情分析后,汇总得出各区县农业系统总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县农业人口人均农业经济损失.研究得出,农业总的经济损失最重、较重、较轻的3类区县依次为:江油、安县、北川;平武、三台;游仙、涪城、盐亭、梓潼;农业人均损失最重、较重、较轻的3类区县依次为平武、北川;三台、安县、江油;涪城、游仙、盐亭、梓潼.表明各区县总的经济损失与人均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二者存在差异.据此指出,在灾后重建资金投放中,不仅应考虑各区县总的经济损失的差异,还应综合考虑人均损失的不同.最后提出恢复重建地震灾区农业生产体系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