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具有低职化或无职化、贫困化、脆弱化和边缘化的特征。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社会学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子女,不仅包括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残疾儿童和女童,  相似文献   

2.
徐金兰 《文教资料》2005,(16):119-120
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不公平现象并没有从这个社会消失,近年来甚至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性问题。这种不公平既包括宏观上的不同区域之间,即东部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也包括微观上同一地区之内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既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公平,也包括非义务教育阶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目前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和性别之间的教育差距的加大。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并力争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 随着社会的变革,弱势群体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所谓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我国“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3月朱锫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必须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在这里,“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或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公平,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公平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为:(1)区域教育的不公平。如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教育的不公平。(2)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城市学校校舍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基础教育中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进而加剧了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别。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并力争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提高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宏观调控,加强国家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经济落后地区师资条件,落实相关的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政策,是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校扩招后,学生中"特殊群体学生"凸显,他们作为潜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引发各类高校危机。引发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危机事件的成因既有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身心方面的内部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影响,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处理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危机的对策为: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危机;以人为本,认真对待危机;专业援助,高效处置危机;多管齐下,化解平复危机。  相似文献   

8.
高校规模扩张后产生各类危机,出现危机的群体在增加,产生危机的原因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对危机进行干预和危机处理时,辅导员成为重要力量,但社会、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辅导员自身能力及辅导员作为群体在社会、学校的地位相互矛盾,从而形成责任、义务、权利的不统一,从而导致危机不能有效干预和有效处理。文章指出,要解决这些矛盾,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公平与效率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失衡。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转变,才有望摆脱困境,赢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使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特殊的生理因素、法制的不完备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公平原则下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从而保障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整个社会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管理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主体、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是学者们研究较多的几个方面。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危机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公共危机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分别从电子政务的视角、知识管理的视角以及协同治理的视角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最后,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方面,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political preferences, which are co-determined by the beliefs of decision-makers and influences of interest group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ffect the decisions to maintain or cut public funding for tertiary education during the economic crisis. Our sample included 29 European countries which w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public funding for tertiary education before the crisis, which we used as a measure of revealed political preferences. We then observed the differences in changes in public tertiary education funding during the crisi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of countries using five different indicators. Three of the five indicators show that countries with a stronger political preference for tertiary education public funding cut their spending on tertiary education to a lesser extent (or even increased spending) during the economic crisis.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作为风险社会的实践性后果,严重困扰着公众的正常生活,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危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管理不是简单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活动,它总要有崇高的理念做指引,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公共性,现有的管理理念已不合时宜。理性解读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分析反思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和研究的现状,深入把握理念提出的现实、逻辑、知识、情感依据,我们可以推导出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驯服意外”。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有效引导这些公民参与,将会对危机的及时有效处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研究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参与方式以及增强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不应只专注于正面宣传,对公共危机的良好处理,同样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品牌形象塑造以及开展品牌传播,但在品牌塑造和传播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公共危机的防范与管理,没有建立城市公共危机的反应机制,甚至由于对危机处理不当,反而影响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形象。本文将以福建省南平市构建医患公共危机管理新机制,提升城市形象为启示,通过分析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以及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城市管理者建立和完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现代城市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尚处起步阶段,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的介入还需在多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据此探讨公共危机前管理、危机中管理、危机后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即危机前注重危机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危机中奠定主流基调、危机后重视利用危机进行再教育,以期提高公众居安思危的意识及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着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防范和处理能力匮乏,参与危机处置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危机教育要融入安全文化建设,应从忧患、互助与博爱三个层次来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应从普及教育提高和行为演练两个途径来提高公民的危机应对能力;应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全民危机应对和参与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政府与公众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危机损失。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院校危机传播管理是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高职院校危机内涵及特点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危机传播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在应对校园危机时要主动引导舆论,化解危机,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危机的应对与处理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只有充分认识到在公共危机中应对媒体的重要性,遵循积极主动、真实有效、及时互动等恰当的原则,同时注意在公共危机中作为“追访人”、“引导人”、“发言人”、“服务人”的角色扮演,才能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更好地处理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