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大多数科技出版社坚持实行“三级审稿制度”(简称“三审制”)。即责任编辑一审(亦称初审)、编辑室主任或委托资深编辑二审(亦称复审)、正副总编辑或委托资深编审三审(亦称终审)。实践证明,“三审制”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制度,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切实做好“三审”工作,把差错消灭在成书之前。我在编辑工作中体会到,一审是“三审制”的基础,二审则是“三审制”的关键。下面,就谈谈二审工作。一、二审的作用二审处于一审和三审的中间环节,对于保证书稿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①二审者一般由编辑室主任和资深编辑…  相似文献   

2.
编辑如何提高审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篇稿件能否被期刊录用,稿件审稿质量的优劣及编辑部对文稿的初审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我国学术类和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审稿大都采用"三审一定制",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或编委复审,主编或编委定审.  相似文献   

3.
学术性科技期刊编辑初审的关键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献[1]规定,学术性科技期刊(其他科技期刊也基本类似)采用稿件必须经编辑初审(内审)、专家(或编委)复审(外审)和正副主编决审(终审),即所谓“三审制”定稿。“三审制”是编辑工作流程中重要的审稿程序,3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审稿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三审制”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言之凿凿,闻之殷殷,给人以很多启迪的。“三审制”之所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不仅是由于它是提高书刊质量,实现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由于目前在对“三审制”的认识上以及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想结合“三审制”执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真审还是假审 据我所知,认为稿件来了便可以发表,不需要审稿把关的人是极少的;认为“三审制”作为一项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制度已经过时了的意见也不占上风。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三审制”在一些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书刊的发稿单尽管“关卡”重重、栏目齐全,但大多是空着的。在那上面,既看不到二审、三审的审稿痕迹,也看不出一审在审稿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又提出哪些需要二审、三审重点把关的问题。一审、二审和三审在同一天签字的,也绝非个别。一本书稿,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如果粗略地翻上一遍,少说也要二三天时间,怎么可能一天内完成三审呢?即便是二审、三审只抽看一部分,也难得如此之神速。基于这样一些事实,我提出了“是真审还是假审”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5.
试论三级审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读原稿是“编辑六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是自发来稿还是编辑自己组织的约稿都要审读,其目的是要对书稿作出尽可能忠实的评价,及提出恰如其分的处理意见.出版社对书稿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二审)和总编辑终审(三审)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对这一制度似有争议,归纳之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  相似文献   

6.
由同行专家以“第三方”身份对稿件质量进行评价,是学术期刊对稿件取舍的重要参考,也是保障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支撑。文章探讨了外审专家的遴选途径,指出专家外审应有较为明确的规范和制度加以保障,期刊编辑部对外审专家库应定期评估、及时优化,实现动态管理。对外审工作的优化管理包含审稿流程的合理性、审稿单设计的科学性和外审意见使用的选择性等要素。同时指出期刊编辑部应与外审专家有效联动,在精准送审、有效送审的同时,做好日常管理与编审往来工作,并对专家的外审活动予以科学评估,提高外审环节的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7.
三审制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 《编辑学刊》2008,(3):16-20
三审,一个都不能少 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又称"三审责任制度", 指由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从1952年<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到 1997年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审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都有明确的表述,并强调要"切实做好"三审工作,三审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而且,"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这项制度的出台和执行体现了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孙璐 《编辑之友》2011,(3):70-71
三审三校制是我国出版工作的基本制度,出版社都应执行三审制审稿程序。三审制即责任编辑(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担任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复审(二审),社长、总编辑或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审)。这种审稿程序,是一种递进制约的关系,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次可在学科、知识背景、编辑水平和能力上交叉互补,最大程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书稿,认真负责、有理  相似文献   

9.
双盲与非双盲法审稿在审稿质量上有差异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家审稿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994年11月以前,本刊与其他中华系列杂志一样一直沿用非双盲法审稿.审稿流程为:作者投稿时只送一份稿件,并在稿件正文内注明作者单位和姓名,编辑部在初审后,先将稿件送给第一位审稿专家审阅,第一位专家审阅完毕将稿件寄回编辑部后,再送第二位专家审阅(包括第一审的审单),即审稿人之间非盲,审稿人知道作者姓名,但作者不知审稿人姓名.论著类稿件一般送二审,个别送三审(前二审意见不一致时),个案送一审.专家审毕,上审稿会定稿.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播前“三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制度。三级审查着重审导向、审事实、审文稿、审视频、审编排。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台应坚持执行“三审”制度,强化把关意识、细化制度设计、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终审责任,确保电视新闻政治导向正确、新闻事实准确、节目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11.
三审制评议     
三审制是在五十年代初确立下来的。1952年10月,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为审稿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第五条第一款指出:“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辑制度。”《规定》所要求的三审,是指对于“一切采用的书稿”。如果一部书稿,经过初审,认为不宜采用,再经编辑室主任复审,如同意初审意见,一般即作退稿处理,不再经总编终审。这就是说,对于不采用的书稿,一般只经二审。如果复审者不同意初审的退稿意见,而初审者坚持时,或者复审者认为有必要请总编裁决时,也可经由终审决定。对于采用稿,五、六十年代在实际工作中还不止三审。一般是四审:助理编辑初审、编辑复审、编辑室主任这一审称为复核,最后由总编辑决审——即终审。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学报科技论文的评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科技论文在发表前一般都实行三级审稿制(简称“三审制”),即初审(内审)、编委或特约专家复审(外审)、正副主编决审。经过三审,方能确定论文是否可以发表,并提出明确具体的修改意见。一、高校学报目前的审稿状况高校学报目前的审稿工作仍按国家规定的“三审制”执行。编辑部收到作者稿件后,责编对初稿从政治性、学术性、保密性、语法、逻辑、规范、标准等方面进行评审,根据自己学报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稿件。初审通过后,根据稿件的学科分类,遵从“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的原则,将稿件送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周期一般为20天。评审回来后,由主编或副主编再进行终审。终审要对稿件内容全面负责,如认为稿件尚有前两审未解决的问题,可提出异议,责成责编进行复审。三级审稿制度,是中宣部在1980年4月22日转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订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宣发806号文)①中正式提出的,目前全国的科技期刊基本上都沿用此制度。此制度能较全面地集编辑、专家、主编的意见为一体,能较公正地评价一篇科技论文的真正价值。但由于各地各编辑部在做法上各有所异,执行方法也各有不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二、初审工作收到稿件后,作为编辑部的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要重视外审队伍建设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周长清 《编辑学报》2002,14(2):99-100
学术期刊稿件的学术性较强,由于知识结构问题,编辑人员不可能胜任全部的审稿工作,稿件外审就成为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审稿人的素质决定审稿质量,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审稿队伍才能真正保证审稿质量,所以外审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着重探讨保证外审队伍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同行评议时间控制应贯穿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前、中、后全过程,而“审稿中”的时间控制是同行评议全程管理中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于该阶段的进度控制,编辑部可通过扩充专家邀请数量、提前设置增审、压缩增审周期来影响审稿进度。本文将围绕这3种方法调研其实施现状,以反映审稿进度控制现状并发现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仅等于要求回收意见的份数,审稿异常稿件需消耗1个审稿周期后才会被设置增审,审稿周期较长期刊的增审周期也未适当缩短,这些反映编辑部对处在“审稿中”稿件的时间管理处于近乎“虚空”的低干预状态。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宜大于要求回收意见份数但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确定提前增审对象及时间点;增审周期可控制在≤21 d;挖掘采编系统智能化辅助功能,减轻人力负担。多措并举,优化审稿进度控制效果,提升审稿运行效率,助力我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决审:决定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主要环节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5  
对于某一特定期刊,只有主编或副主编等的决审才可能全面衡量来稿,做出适合自己期刊的最恰当的选择,这是决定期刊质量的最根本的环节。编辑界对“完美”外审专家的期待不切实际,外审专家有权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意见,编辑界应该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依《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的审稿档案资料,将外审意见的表达方式划分为5个类型。提出了决审者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黄伟  孙伟  蒋霞 《编辑学报》2023,(1):60-65
期刊和文章数量的增长使得寻找合适的审稿专家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期刊编辑需要审稿专家的协助才能保障文章的学术质量和期刊的声誉。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传统方法寻找审稿专家途径的优点、不足和维护措施。然后,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依靠学术搜索系统、文献数据库、科研人员画像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使寻找审稿专家的途径更加广泛和有效。最后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外审工作实践为例,通过对专家特征的识别,合理配置不同特征的专家,把控审稿时间点和分析审稿行为,提升了期刊的外审效率。  相似文献   

17.
努力克服高校学报稿件处理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倩 《编辑学报》2004,16(4):254-255
由于人情关系等原因 ,使得高校学报编辑部在稿件处理中常常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学报的整体质量。要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 ,学报负责人首先要以身作则 ,严把质量关 ;应实行责任编辑和审稿专家署名制 ;在专家审稿环节中实行“内审”和“外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张济明 《编辑学报》2020,32(5):530-533
审稿人是稿件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评价者,在控制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期刊审稿人主要扮演“外”审专家的角色,不是期刊的“编内”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外期刊成立了审稿委员会,使得期刊审稿人成为期刊编委会的一部分。本文首先提出审稿委员会的概念并介绍了一些期刊的具体做法,接着分析了科技期刊成立审稿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审稿委员会的运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准审稿专家是确保审稿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20  
施才能 《编辑学报》1995,7(4):198-199
稿件评审工作是确保刊物学术质量的首要环节,也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学报类科技刊物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包括编委)评审及主编(或副主编)决审。在这三审中,专家评审是整个审稿程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里的“专家”一般是指专业对口的同行专家。编辑在对新稿进行初审后,究竟选择哪二位同行专家进行审稿,是编辑同行们常常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熊伟 《编辑之友》2015,(8):84-88
为保证鉴审稿件的质量,各类学报编辑部都致力于将编辑审稿工作规范化,明确指标限额与确立评审标准成为规范化努力的重要产品.然而,在实际审稿活动中,编辑遵奉“资历至上”原则,主要依据投稿人资历资格而非稿件质量来确定鉴审结果,这也成为编辑部不成文的“规范”或“惯例”.编辑部对编辑审稿工作的规范化引发了编辑审稿形式化发展趋势.为稳定和提高稿件质量,多元化的审查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编辑审稿负责制,多元鉴审主体介入审稿事务,强调鉴审与监察的紧密结合,审稿逐渐走向审查,并由此构建出纵横交织的稿件信息流通监管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