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提出的三种受众研究(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概念,和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受众研究为切入点,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受众研究相关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重点将心理学的理论和受众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解读,旨在为受众研究的内容选取、方法运用带来新的启发.其次探讨了心理学和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3.
此书以详尽且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将跨学科发展的受众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笔者以本书的结论"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学"为主线,分别就受众、文化、跨学科三个方向出发探究受众研究的现状。受众研究的特性使得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许多研究结果因为社会的变化导致研究内容与当下的受众研究现状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受众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出现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当下复杂的学科研究情况下莫衷一是,但能肯定的是,中国在受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中国大陆受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新闻传播》2008,(4):26-30
2007年中国大陆受众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受众研究视野开阔、层次丰富,涉及多种媒介视野、不同人物身份、受众心理以及受众研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十分重视调研,兼顾文本内容分析同时强调跨学科性;受众研究的新鲜点频出,体现为媒介受众批判意识的建构、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以及“迷”理论研究的肇始。  相似文献   

5.
试论21世纪我国受众研究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受众研究、受众调查、受众调查研究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指出目前国内受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受众调查研究,并且受众调查研究本身也存在若干问题,尤其是调查没有围绕理论目标进行,缺乏理论假设的指引,经验概括没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些缺陷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受众研究创新的起点,由此笔者从研究的角度、理论和体制三个方面对受众研究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9):14-17
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的重要领域,其理论与范式经历了许多转变,但从总体上来说,受众研究不像其他领域一样存在清晰可寻的时间脉络,本文以受众研究的核心命题——"媒介—受众"为线索对西方受众研究历史做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受众研究30年回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受众研究,特别是广电媒体的受众研究,在改革开放中前行,研究成果与媒体运用成效彰显。30年受众研究,前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对读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后续传播学受众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从学界到业界,从学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新的理论层面。思想解放引领了新闻改革,新闻改革提供了受众研究契机,受众研究为新闻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不断支撑传媒的进步和发展。回眸30年受众研究轨迹,可获得诸多有利于广电发展的领悟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受众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受众研究更加重视对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受众接触媒介的环境、受众认知三个方面的分析;其中内容的研究更重视对影像的分析,媒介的研究史重视对电脑网络的探讨,研究的对象更注重对女性的选取;并出现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的关系从"紧密难分"到"相对独立",受众研究与内容研究的关系从"效果"到"意义"的逐步转向等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态势.如何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研究,则是受众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受众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 《新闻窗》2007,(1):105-106
大众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主要是研究受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规律,研究受众与传播媒介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受众研究一般是通过专业机构对受众的结构、状况,以及收听率、收视率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散论电视音乐与音乐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多年中国电视的发展对音乐的传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一大批观众从中或者受到了陶冶,或者受到了刺激,或者受到了污染。我们最早从电视里接触的鲜活音乐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有代表性的是80年代春节晚会和一些专题节目中的音乐.比如李谷一的《乡恋》,还有奚秀兰、张明敏等演唱的歌曲。  相似文献   

12.
电视特性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它新闻样式的特点所在,本文主要从电视行业需合力完成的情形出发,试将电视理念贯穿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来强化电视新闻的电视特色.从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编缉、编排和播出四个环节,探讨利用各种传播符号和手段来强化电视属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产业,美国电视业从20世纪30年代起,经历了一段快速崛起,发展和扩张的过程,到本世纪初,已经形成了拥有6家无线全国传播网——NBC、CBS、ABC、Fox、WB、UPN、1600多家电视台及上百个有线电视频道的庞大的电视传播网络。全美76%的电视台是商业电视台。商业电视台的价值都十分昂贵,一般很少个人有  相似文献   

14.
Cable TV     
Robert L. Steiner, Visions of Cablevision: The Prospects for Cable Television in the Greater Cincinnati Area (Stephen H. Wilder Foundation, 1017 Provident Tower, Cincinnati, Ohio 45202–free to residents of Ohio, Kentucky and Indiana; $3.00 to others)

Cable TV: for the Neighborhood and For the Region (Citizens League, 84 South 6th St., Minneapolis, Minn. 55402–free on request)  相似文献   

15.
ITV,"我的TV"--数字交互电视与电视传播革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国内数字电视的发展正在从单向广播式数字电视跨越到双向交互式数字电视,其标志是2004年推出的“广播式加交互式”的杭州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模式,目前,它正在进行10万户规模的整体数字化平移,这说明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电视传播媒介,它的全部特性还是待最终现实的验证,但是,它目前体现出来的技术优势已经很清楚,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电视的危机     
电视危机的到来无法避免,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任何新兴的媒体必然以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对旧有媒体形成冲击,互联网与电视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这点;一是当代电视所形成的文化品格,长期以来形成的电视的观念、电视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也给电视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相似文献   

17.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策划组织的“2006年全国卫星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2006年11月19号在京公布了调查结果。最新数据显示:公共有线电视网仍然是卫星电视传播的主要通路,新兴的数字电视用户以400%的速度迅猛增长;全国卫星电视覆盖人口持续增加,城乡覆盖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它取决于人们分析传播现象的角度和研究传播现象的范围。就我国电视媒体而言,相对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级电视媒体而言,上到省(市、自治区)级电视台、中到市(州)台、下到县(市)电视台,都属于区域性电视媒体。而省(市、自治区)、市(州)、县(市)三级电视媒体的节目形态创新,都离不开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换言之,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是区域性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基本差异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一。①一、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的内涵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包括视觉元素、听…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国内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批评家是崔永元。尽管这位批评家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因其自身的知名度以及《南方人物周刊》的挖掘,他的许多出语便惊人了起来.并演成一场媒介事件。崔永元批评电视事件对我们的第一启示是:社会知名人物对电视的批评.恐怕今后得列入研究视野.因为他们的话,有点儿一石激起千重浪之效。比如崔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尽管他事后解释说是转述别人之语,但其效果就远远大于别人。由此我希望媒介继续挖掘名人对电视的看法.也希望名人不要太计较媒介记录或删削之误.以鼓起我国电视批评之风。顺便为所有名人提供一个对付媒体的良方: 不要企图让媒体完整地发表你两面或全面的看法.接受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