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亮 《图书馆杂志》2011,(9):111-112
(南京艺术学院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逐渐多元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国民阅读率连续多年持续走低,人们读书呈现整体性下滑。针对这样的状况,为了有效提高国民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推进国民阅读运动,许多部门、机构及有识之士忧心如焚,为提高国民阅读南北奔走不遗余力,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研讨会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全民阅读论坛"和  相似文献   

2.
正7月16日,由国内数字出版领先企业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办的"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在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举行。"助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民数字阅读"主题论坛是"2014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分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此次数字出版年会的战略协作单位,龙源主题论坛既有战略探讨,又有实战分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处长苏静在致词中高度肯定了分论坛推动全民阅读的主张,阐释了出版服务全  相似文献   

3.
韩晗 《出版广角》2013,(13):31-33
"全民阅读"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看重对大众阅读素养的培养、对全社会阅读质量的提高,而不仅是对阅读者数量与出版传播技术的追逐。"全民阅读"作为一个念兹在兹的口号,正在中国大陆社会各阶层产生着影响,近年来在台湾地区也有提及。譬如有台湾学者指出,要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来带动全民阅读,进而提升台湾地区的竞争力。平心而论,"全民阅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与知识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出版产业化的发展也发挥了助推意义。近些年来,一大批好书、佳作在"全民阅读"助力下获得  相似文献   

4.
葡萄牙“国民阅读计划”的评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葡萄牙的"国民阅读计划"的全景描述,以及其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具体介绍,探讨了该计划对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2008全民阅读论坛暨“阅读促进发展”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27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主办,东莞图书馆承办的2008全民阅读论坛暨“阅读促进发展”研讨会在东莞举行。数十位征文获奖作者和图书馆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分别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广东省图书馆学会致辞。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图书馆馆长吴田§主持。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27日,2008全民阅读论坛暨“阅读促进发展”研讨会在东莞图书馆隆重召开。此次论坛和研讨会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主办、东莞图书馆承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莅临会议,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7.
鉴于中国国民阅读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实,近年来,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全民阅读,以期改变国民读书少的现状,进而推动民族素质之提高。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连续7年保持提升,但仍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为鼓励阅读,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年度好书,启动了"书香之家"推荐活动,旨在引导阅读,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读物。同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31日至4月3日,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亦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和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与用户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1华夏阅读论坛"首场之"文学阅读与鉴赏暨江苏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研讨会"所要研讨的主题。本次"华夏阅读论坛"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推进,数字阅读正以其快捷、便利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纸媒的阅读体验,全民阅读开始迈进微读时代.文章基于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分析1999-2014年以来我国国民阅读变迁,围绕"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争议,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融合互补、纸本阅读情结培育、完善经典阅读制度推广和创新阅读形式着眼,提出促进国民阅读的举措,以期推动全民大阅读、深阅读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12,(1):105-109
2011年岁末,中华读书报记者陈菁霞就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活动所显示的数据,以及"国民阅读危机"等问题,采访了《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主编徐雁教授,以下即为徐教授答记者问时所专题表达的有关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工作促使图书馆界把全民阅读推广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 [方法/过程] 回顾阅读推广委员会走过的16年道路,从阅读推广理念、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推广人、阅读推广研究等方面进行介绍。[结果/结论] 阅读推广委员会走过的16年道路对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的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图书馆学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的形体和内涵的丰富多样,给我们提出了"多读书"和"读好书"的阅读推广任务。阅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现代人必须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生活习惯。"全民阅读"这一理念覆盖阅读客体、阅读主体、阅读本体三个重要领域,凸现了"大阅读"观的时代价值。《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一书推介古今阅读理论的精华和中外阅读实践的经验,不仅总结了有关阅读的传统理论和成熟经验,而且展示了阅读实践的新方法和新进展,是一部开卷释疑、读之益智的重要工具书。  相似文献   

13.
解读国际图联素养和阅读委员会发布的《IFLA工具包:构建素养和阅读国家战略》的主旨思想和五个版块的具体内容,从素养的概念、素养和阅读的关系、素养对图书馆的意义三个维度进一步阐述工具包的思想。结合我国阅读战略和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提出在全民阅读战略基础上增加全民素养战略、将基础素养和高级素养纳入图书馆阅读推广体系、用理论和数据驱动素养和阅读的研究与实践这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借鉴英国"Premier League Reading Stars"项目先进经验,助力我国阅读推广人建设。[方法/过程] 分析我国现有阅读推广人建设的不足,剖析"Premier League Reading Stars"成功机理,从而为我国阅读推广人建设提供建议。[结果/结论] 建议将名人纳入到阅读推广人队伍中;细化阅读推广人类别,注重不同阅读推广之间的合作互助;阅读推广人的选拔中注重名人身份特征与群体阅读需求的一一对应;通过名人效应来激活全民阅读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读书活动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世界读书日”的提出、我国知识工程的实施及阅读指导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成立等国内外背景,读书活动得到国内众多机构包括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重视并得以广泛开展。文章对多所高校图书馆举办的“读书月”“读书节”的活动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读书活动应突出主题,创新内容,注重效果评估和资料积累,同时应建立长效机制,吸引教师和馆员的积极参与。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6.
“第六届玄览论坛”的主旨在于“金针度人:活化古学,提炼新知”,期望透过议题的互动讨论以及业务经验分享,齐力提升公众阅读素养,促进心灵契合,进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海峡两岸文化盛事,此次论坛在台湾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们对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内容进行掌握的一种心智活动。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文献阅读,对中小学生的成长都起着其他任何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少儿阅读情况调查及两种阅读方式的比较,对少儿读者阅读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培养少儿读者正确的阅读观念、方法等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生命个体在信息、知识的获取中接触到许许多多"可能的世界"。不同时代人们的阅读取向迥异,阅读载体也是处于演化之中。媒介融合改写了印刷与阅读的传统关系模式,现代出版和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阅读转换为信息接收、屏幕读取、文本消费,阅读的对象则主要是文化产业提供的各种商品,更加个体化的接受模式、消费方式被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阅读分析及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生课外阅读大体有两种心理 ,一是为实现理想而读书 ,另一种是为消遣而读书。后者会对其造成危害 ,主要是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家庭教育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应当对他们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引导他们读好书 ,多向其提供优秀读物 ,等等 ,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21日至23日,第十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暨“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讨会”在广东东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界、民间报刊界和书刊出版界,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委员等近百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社会阅读”这一议题交流办刊经验,介绍阅读活动,分享阅读体验,与此同时,在本届年会上还有民间读书刊物的赠阅以及海天出版社阅读推广类图书的展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