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司丽 《今传媒》2007,(7):35-3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的中国人对于医疗卫生的信息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这一社会背景为医疗报道的传播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事实表明,在近年的医疗报道中,媒体确实起到了应起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序明 《传媒》2021,(7):42-43,45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主流媒体的一次实战检验,也是对媒体深度融合成效的一次验收.中国组织人事报突出行业特点,围绕系统行业重点工作、战"疫"中的先进典型、直面问题做好报道,形成了全方面、多层次的宣传矩阵;唱响主旋律,强化策划、创新和协同作战三大意识,体现专业厚度与深度,并做好融媒体报道,进而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改革30年中,是一段难以忘却而又辉煌的历史.记载着中国改革之船破冰起航的历程.那时整个社会都燃烧着激情,也都在矛盾中痛苦地思索着、寻觅着.  相似文献   

4.
2021年年底,我在一次报道任务中专访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针对火星和行星探测的热点话题,张荣桥倾囊相授,与我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采访中,除了火星和行星探测等"硬货"内容,张荣桥对媒体关于科学报道的一些问题也表达了担忧.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多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却...  相似文献   

5.
张培 《青年记者》2007,(1):52-53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时值2006年,"感动中国"已经评选了四届,一共有41名个人和3个团体获此殊荣.在颁奖晚会上,无论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台下的观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次又一次为候选人留下了眼泪."感动中国"何以让中国感动?是否是典型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69338部队新闻报道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两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军事记者》等45家军地报刊上刊稿380余篇。这与该部队的"党委报道日"分不开。 69338部队驻地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边防一线连队地处深山荒野,条件艰苦。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连队官兵却年年高标准完成执勤巡逻等任务,创下  相似文献   

7.
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中国加入WTO是一件世人瞩目的历史性大事.<深圳商报>作为以经济报道为主日出40版的综合性报纸,在日常报道基础上,派出由4名记者组成的"特派记者组",采写出一批见证"入世"的现场报道和独家新闻,同时推出72版"中国入世"特刊,既凸显出一个经济大报的气魂,又提高了入世报道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本文从传播过程的几个环节入手,分析当前我国三农报道的现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探讨如何让媒介的三农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是经济、社会、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产品市场放开,农民流动量增大,农村各类矛盾日益显现。及时反映"三农"问题,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我们新闻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刘宏 《青年记者》2008,(9):8-10
一 当研究中国的政治报道时,最容易引起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政治报道与政治文明是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中国的政治报道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政治?反过来说,是否只有等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立了,中国的政治报道才能获得巨大的进步?一句话,就是谁影响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孙晓玲 《现代传播》2004,(1):117-119
一、背景梳理 2003年10月26日,中国各大网站报刊争相刊登一篇"中科院院士周鼎新海南被殴致死"的报道,里面称:周鼎新是大陆著名航空航天专家,曾参与"神舟五号"太空船设计,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三农”报道研究,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这样会更具有参照性、深刻性。诸多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三农”报道已经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比较客观、关注民生情怀、注重农村经济实用信息等特点。比如,1922年8月吴觉农㈦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他在文章中分析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土地问题、农民的被剥削和被压迫、农民教育、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涉及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根本问题。而晏阳初从1929年开始,  相似文献   

13.
地市级报纸面向的主要是本地区基层的普通读者,其经济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将最新的经济政策、经济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并及时反映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但目前不少地市报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着工作性报道多,且数字堆砌,引用的术语、名词太多,专业性太强等艰涩难懂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党报经济报道的主要目的是指导经济工作,这种定位决定了经济报道的基本内容和报道形式.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办报思路和思维定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灾害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我国采取了特别谨慎的态度.纵观新中国50多年来的灾害报道,是遵循着一条特殊的发展轨道的.其观念和形式,在这期间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灾害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教化层面的意义,后阶段转向以"事"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信息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视宣传,尤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的电视宣传,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肩负着为农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对于面向广大市民的都市类媒体而言,舆论监督是赢得读者和社会效益、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利器.但是,舆论监督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开展得好,充分发挥其针对性、公开性、广泛性、特效性等特点,就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显示出其正面效应.如果把握不当,也会出现各种负面效应,甚至会出现危及社会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人会问:"反映报道"是不是就是"连续报道"?这里,回答是或回答不是,都不容易说明白.我们可以这么表述:第一,"反映报道"的本义,应是在报道或披露某人某事某问题某现象之后,记者收集的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在连续报道的"家庭成员"中,反映报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准确传递中国发展重要信息 "两会"最大特点是各类重要新闻信息密集发布,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9.
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新时期"三农"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什么?答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无论就其所占人口比重,还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三农”都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农村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新华社农村报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为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相似文献   

20.
近几个月来,关于浙江温州以及广东东莞等地再现"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开始大密度地现身诸多媒体的报端.从今年4月以来,温州便不断爆出企业倒闭、老板"出逃"的新闻,随即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 随后,一些媒体报道东莞也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尽管浙江和广东官方回驳了"倒闭潮"的说法,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成为媒体热炒的焦点.而随着"中小企业倒闭潮"之说再次喧嚣而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又一次成为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