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不像上述所说的那样认人,不仅可以认人,而且还应该提倡认人。如何认人呢?联系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体会,我以为基本的认法有两种。一是以稿件内容认人。这主要是分析稿件内容看与作者身份是否相符。比如,我曾收到一篇县农业银行同志来稿,说浙江省农村已有多少个从事运输、加工、储藏服务的联合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3.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4.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5.
李航 《采.写.编》2021,(10):121-122
编辑工作是出版行业中的重要环节,每一个出版物都有自己的责任编辑,每一个出版物都像是责任编辑精心培育出来的孩子.出版物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它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读者用户.所以,责任编辑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里既包括有社会责任感,又要有对读者、作者负责的责任心.作为企业员工,编辑还要对自己所供职的单位负责,创造自身应有的价值.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又大大拓宽了出版的边界,这也对编辑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阐述自己对责任编辑的"责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7.
某报社有两位编辑,都想把自己的子女采写的稿件变成铅字,但考虑稿件质量差,每期“容量”有限,不拟采用。于是,两人便私下“交易”起来,你登我女儿的稿件,我刊你儿子的文章。并编排在显著位置。对此,通讯员们气愤地说:“这哪里是认稿,分明是认人。”  相似文献   

8.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编辑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泰 《出版广角》2018,(15):47-49
数字出版时代,如何适应新的出版方式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变化和要求成为衡量一个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编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文章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对编辑身份的挑战为出发点,提出编辑要实现两方面的思维转换——"以读者为中心"和"内容为途径,关系是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创新,一是学会梳理和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读者需求,二是善于利用读者关系网实现期刊内容的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9.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10.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11.
通讯干事是新闻战线上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但是,由于理论上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他们也有困惑苦闷。这里,择要说说他们的甘苦。 (一)选稿到底凭质量还是靠关系? 商品大潮涌进报社,使个别编辑眼花缭乱,把关系稿推上版面。于是通讯干事产生了困惑:“过去编辑认稿不认人,现在却认人不认稿,没有关系,再好的稿件也上不了报。”关系稿入选现象确实存在,难怪有些通讯干事发牢骚,但愤激中所发牢骚缺乏冷静思考,往往夸大其词,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一,编辑认人不认稿的现象早就存在,鲁迅编《语丝》之时,就反对因人因情用稿.曾经拒绝刊登老熟人推荐的劣质稿件,认为报刊“不可老驮在几个人身上”,应当“多用新手写来的文章。”鲁迅不用关系稿,说明过去确实存在拉关系的现象,只是拉关系者在鲁迅面前碰了壁。  相似文献   

12.
吴赣英 《编辑之友》2010,(12):31-33
文责自负与编辑责任是保证出版人物质量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度"的把握一直是因扰编辑的一个难题.作者对保证自己作品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编辑对自己出版的作品负有把关的责任,这是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双方都必须共同对社会和读者负责,这一点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14.
发现是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出版文化产业亦是科学文化不断被发现、发展和复制的结果.作为参与精神生产活动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在出版文化的推陈出新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创新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编辑发现是编辑活动的本质与境界,没有发现就没有真正的编辑出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出版文化产业时效性的增强,出版新闻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新闻角度来捕捉、感知、整合出版文化信息,强化编辑发现的敏感,促进新鲜信息的有效传播,是编辑发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现代纸书"创新服务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从平台技术引领下的编辑素质的提升、出版流程优化下编辑地位的提升、编辑激励机制下编辑生产积极性的提升三个方面,分析"现代纸书"出版融合模式对编辑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英 《编辑学刊》2021,(4):108-111
工匠精神是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打造精品图书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文章以策划出版"小学生预防近视护眼读本系列"为例,阐明在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加工等各个环节中,编辑应如何践行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出"双效"显著的精品图书.  相似文献   

17.
正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  相似文献   

18.
编辑:期刊发行的 "隐性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人认为,期刊出版以编辑为中心,以发行为龙头,编辑负责刊物的质量,发行的目的是把刊物卖出去,编辑与发行分立,二者各司其职。在期刊出版的过程中,编辑处在中心环节,这一点是共认的准则。然而,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期刊的发行日显艰难,编辑与发行分立所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编辑,按照相关要求对稿件进行策划、修改、加工。有人说,编辑就是一项"挑刺"的工作,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太客气,但也有其道理。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年有余,笔者认为,编辑是稿件的"美容师",是版面的"看门人",编辑在加工稿件、编排版面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双"火眼"。在报社工作久了,发现编报纸的比起做电视、做广播、做网络的要"吃亏"得多,人家可以随时更新修改稿件,而报纸白纸黑字,一旦出版就再无收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成超群 《新闻界》2006,(6):132-132
有人曾说:“如果你不擅长使用网络,那你就不适合做编辑。”也许这句话有点绝对,但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时代,作为一名编辑,如果不善于使用网络,将难以胜任编辑工作。互联网介入报纸编辑的工作范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编辑们并未真正培养起全面的利用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