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019年年度述评仍聚焦于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期刊论文,旨在梳理新闻传播学界传媒法研究者或者认可传媒法学地位的法学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总体上看,这年传媒法研究领域相对集中,论文数量依然有限。本年度研究关键词为“合理注意义务”“隐私权”“算法推荐”。  相似文献   

2.
王迪  王东雨 《情报工程》2016,2(2):081-087
将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应用于微博平台的信息推荐,拓展微博算法的应用范围,增加微博平台的可用性,提高信息推荐的结果准确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首先分析协同过滤技术及其如何应用于微博信息推荐,并将基于微博文本特征的推荐算法与传统的推荐算法相对比,再融入微博用户兴趣度,得出更优的推荐算法.运用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提高微博平台的信息推荐质量,使微博平台信息推荐更加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2):89-94
本文首先搜集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人机互动产生后,西方传播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按照相关研究呈现的时间顺序和所关注的问题,将其进行归类与分析,从而对西方传播学界在人际互动领域的研究轮廓与贡献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进而把脉其研究规律与趋向,最后,本文探讨了西方传播学界相关的研究对于国内传播学者在人机互动领域继续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档案知识服务面临着海量管理与精准投放的供需矛盾,因而需要档案馆方针对性匹配用户知识需求,破除服务方式桎梏。通过比较现有推荐算法类型,分析档案知识推荐系统运用DKN算法的技术适配和价值契合,阐明特征工程中档案知识图谱的建构及DKN算法模型建构,根据系统结构理论,设计出基于DKN推荐算法的档案知识推荐系统架构及其安全架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回顾了我国学界研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关系的有关文献,将有关研讨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第二阶段则聚焦传播学是否支配了新闻教育,即是否事实上取代了新闻学,进而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姜鹏 《新闻爱好者》2011,(22):24-25
传播学本土化作为传播理论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实现传播理论本土化?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探讨,而本文也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连接信息和受众中介的算法推荐技术,在重构了短视频生产和分发图景的同时,也因自我异化及监管机制不完善引发了算法操控问题。算法运用符号暴力手段施加符号操控,形成品位固化及圈群文化区隔;由算法的政治内嵌和资本外扩所导致的舆论操控行为,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媒体公信力及市场平等竞争。依据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算法推荐服务的嵌入式自我监管体系及“知情同意”机制、推动算法推荐技术标准及算法推荐伦理建设,是规制短视频推荐中的算法操控行为、提升用户自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大众标注系统中现有基于标签的推荐算法的不足,分析了大众标注系统中用户标注的潜在语义,提出了基于标签的大众标注系统协同推荐算法.新的算法利用扩展的PLSA模型将用户标注映射到具有明确意义的语义主题上,较好地消除了标签的语义模糊问题,提高了推荐精度.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推荐算法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传播学论文,并从元宇宙、疫情与健康传播、传播思想史、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算法、平台劳动、媒介与空间、媒介文化、媒介记忆、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交往等十一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播学研究注重与来自跨学科的经典理论对话,并对“何为媒介”等基本问题持续反思;其次,研究者兼顾新现象与日常性议题,注重新旧问题、理论之间的对话;最后,传播学者将研究视野放置于更多元的行动者、更丰富的研究场景之上,使得学界对空间、物等研究对象的认识愈发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12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社会层面讨论的当前话题做了回顾.这一年内,中国报纸改版、卫视变局,多种报道事项引发传媒报道模式的重大变化,以及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带来新闻传播学理的调整,还有传媒和自媒体伦理问题等等,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了讨论.在反思遭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中国学界已经意识到需要超越功能主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1年我国主要新闻传播学期刊的文章为基础,概括了当年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12个较为新鲜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划分为宏观的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国家公关与网络问政、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本身发展的话题,以及一些由时事引发的学界讨论。作者认为,2011年新闻传播学界关于新鲜话题的分析深度不够,经验性评价较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常见的网络视频的智能推荐算法,如: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基于知识的推荐算法,基于热度的推荐算法,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视频智能推荐算法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拓展了中国学术国际化的传播视野,增强了学术向外延伸的紧迫感,通过国际渠道发声是消除分歧、减少误解的最佳方式。分析传播学期刊对中国议题的观照,以期呈现传播学界对中国议题的关注领域、趋势和研究路径,启发学界不断审视中国在国际话语中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本文运用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08-2018年SSCI传播学期刊上涉及中国议题的1633篇文献进行共词分析和共现分析,研究发现,对中国议题的关注领域皆围绕意识形态、女权问题、情爱观念、环境保护、新媒体使用等话题。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以计量文献学的方法观照中国议题的国际关注焦点,试图厘清国际传播学界对中国议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趋势,以及如何审视中国在国际传播话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君然 《青年记者》2021,(2):105-106
算法推荐被运用到信息生产、分发、反馈等环节,用户往往根据使用体验去获得认知,容易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对算法推荐的误读。本文从技术视角入手,引导用户对算法推荐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判断,避免陷入依赖与价值迷失的伦理困境中。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社交媒体和传播领域出现了“算法转向”的趋势,算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风险与法律规制的困境。文章从算法推荐技术的性质和原理出发,分析了算法推荐与技术中立之间的关系,认为当前算法技术的运用应该跳出技术中立的框架,转而追寻技术向善原则。与此同时,文章立足于平台经营者的算法推荐使用行为,对其过错责任、注意义务以及承担的侵权责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平台的责任与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联系,在个案行为界定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使权利人、平台经营者和用户的相关利益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7.
融合社会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数据稀疏性及恶意行为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社会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该算法借助社会网络信息,结合用户信任和用户兴趣,寻找目标用户最近邻居,并以此作为权重,形成项目推荐,以提高推荐的准确度。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该算法可有效缓解稀疏性及恶意行为带来的问题,显著提高推荐系统的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方振武 《东南传播》2010,(8):115-117
文章首先就民族志法于传播学领域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简单的文献回顾。其次,该文就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进行了回顾,其后列出华语传播学界归纳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三个学派,但同时指出,西方传播学界的"研究传统"而非方法论。最后,笔者就何为传播(学)、民族志,以及传播民族志等进行了相应文献的归纳整理,并就华语传播学界传播民族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9.
对于算法推荐,大致可以分为“积极乐观”“质疑批判”“需要检验”三种观点,笔者将其归纳为“技术派”“道德派”和“科学派”。“道德派”认为:失去了传统把关人的算法推荐在黑箱中完成信息分发,形成“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负面效果。对此,今日头条总编辑张辅评回应称“公众对新技术不了解,以讹传讹”,提出“信息茧房从一开始,质疑的就不是算法推荐,而是此前门户时代兴起的订阅模式”,那么,算法推荐和订阅模式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算法推荐必然会引起“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现象吗?针对算法推荐带来的社会效果,目前的实证研究有何发现?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从推荐算法的技术原理入手,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从管理学院毕业后转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的。进入新闻传播学科后,最不适应的地方在于:这个学科整体而言,对于定量方法的运用太少,也太不规范。在管理学院,定量方法以及统计模型的运用已经形成趋势,一些著名的学者甚至对其研究生说:“没有数据、没有模型,根本就不要找我谈研究!”但在新闻传播学界,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不熟悉定量研究方法,还有人质疑:“定量方法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