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工作逐渐受到图书馆的重视。虽然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在资源整合及管理理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文章针对我国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搭建聚合型古籍资源数字化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数字化建设、搭建古籍数字化人文平台等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江苏是国内古籍馆藏数量最为丰富的省份,这也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章对江苏省各级古籍馆藏机构的古籍资源以及古籍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了古籍数字化加工主体以及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规模,并提出江苏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洋  董与思 《中国出版》2023,(12):35-39
古籍数字化是加强古籍保护、加快数字资源出版、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我国作为古籍大国,对古籍数字化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用户视角出发,全面审视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古籍数字化工作体制机制与技术标准,在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加快推进我国古籍数字化事业发展,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典藏机构收藏有大量的中文古籍,且十分重视中文古籍的整理、编目和数字化工作。随着文献数字化工作进程的开展,美国各典藏机构开始将中文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发建置了大量中文古籍数字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数字统一是“全球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遗产领域的新概念。当前不断消亡的流散珍本古籍在资源联合研究、开发与应用上有着种种现实困境,梳理数字统一语境下的古籍建设经验对促进我国古籍保护有着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研法对国际数字统一古籍项目展开调研,将其梳理为保护、运行、法律与教育四个维度,归纳出数字统一古籍建设的数字采集、元数据描述、网页浏览、数字展览四大项目框架。研究发现,国际数字统一项目对我国古籍再生性建设具有参考价值,我国应健全数字化标准,建设本土数字统一古籍项目完整保存文化遗产,并创新古籍数字展览传播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拓展全球化视野。  相似文献   

6.
徐清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8):139-143
2001-2005年,我国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在总结已有古籍数字资源和所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就古籍全文数字化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探讨数字化资源的选择与深度开发;另一方面就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问题,继续探求科学的书目著录原则及方法,并以适合于古籍文献的元数据的研发为重点,以求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和互联互通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必要之举,现有的中心化的古籍资源融合方式存在维护成本高、更新不及时、重复使用难等症结。文章依据数字人文应用中较为成熟的语义技术,从元数据转换和发布、图像资源互联互通、内容资源互联互通、语义资源互联互通等方面构建古籍知识库互联互通框架。该框架在确保各存藏机构现有古籍数据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古籍资源去中心化的、实时的在线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方式既可以用于古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契合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建设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张小燕 《图书馆》2018,(12):98-103
江西省图书馆2015年实施了江西省珍贵古籍数字化项目,建设成果是"江西珍贵古籍数字资源库"。文章将"江西珍贵古籍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江西省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能为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纪玮 《山东档案》2020,(1):46-47
据有关统计,我国保存至今的古籍约23万卷,古籍藏量约5000万册,可谓卷帙浩繁,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现代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原始材料[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籍档案正由于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了文化遗产的损失,因此在信息时代必须对古籍档案加以数字化保护.古籍档案数字化就是从保护和开发古籍档案的目的出发, 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 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画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读取的数字符号, 从而制成古籍档案目录数据库或古籍档案全文数据库, 用以系统展示古籍档案信息资源的一项工作.古籍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有助于古籍档案的保护工作,还可有效提高古籍档案的利用率,让古籍发挥科研、史料等多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古籍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着眼,指出当前数字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标准混乱、基础工具开发缺失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数字化资源协调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彤 《津图学刊》2003,(3):56-58
本文对古籍文献的MARC格式著录规范进行了研讨,以期推进古籍书目数据标准化的进程,保障网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种灵活可扩展的古籍数字对象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颖  程佳羽 《图书馆杂志》2005,24(12):56-60
由于古籍数字化任务量大、周期长,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古籍数据格式的发展变化,必须保证古籍在数字化进程中和在将来使用上的稳定性、灵活性。本文从古籍资源在组织、管理以及服务上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利用Fedora数字对象构建灵活可扩展的古籍数字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古籍数字对象框架的设计方案,并在示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这种结构框架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13.
孙瑶 《兰台世界》2020,(2):108-111
数字化时代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推动了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企业、个人投身于研发古籍数据库的建设中。开发古籍数据库的市场不断壮大,产品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著作权法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自建古籍数据库和商业古籍数据库涉及的法律等问题,期望引起大家的全面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使用数字化古籍的切身感受,就数字化古籍的版本、检索、阅读、保真等方面讨论了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利与弊,认为理性地认识数字化古籍的优缺点和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心,合理采用古籍数字化建设模式,对于节约资源、提高古籍数字化工作质量、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探索构建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以为研究者挖掘海量古籍书目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提供一站式平台,拓展古籍知识服务内涵,同时,大规模的典籍知识图谱也是机器智能的重要基础。[方法/过程]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历代存世典籍进行知识组织,从需求层、模型层、应用层3部分构建一个典籍知识图谱框架模型,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典籍数据抽取及多源数据融合,完成数据的整理,并对典籍知识图谱实体类型及属性、典籍知识图谱实体关系及类型进行分析与定义。[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典籍知识图谱包含649549种古籍实体、221783位典籍责任者、1498383个古籍版本、13960个地名节点,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多用途的古籍知识关联网络,对全球目前存世的主要中国历代典籍书目信息进行了较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6.
王融 《晋图学刊》2021,(1):27-31
本文通过对国内图书馆典籍类视频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视频内容形式不够生动流畅、传播渠道局限、互动形式不够丰富等,从而导致读者观看时很难产生强烈的“带入”感。结合实际,本文提出了丰富视频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增加互动形式的改进建议。同时,对典籍类视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综合性的典籍资源平台建设、VR技术引入以及互动视频的应用这三方面的未来设想。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籍和古籍资源概念的界定,调查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现状,提出如何整合原版、影印版、电子版三种载体形态古籍资源的原则,从原文传递、读者调研、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从区块链技术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古籍保护与利用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字化古籍管理区块链体系模型的解决方案,实现古籍管理创新模式。[方法/过程]首先,从构建和实现两个方面设计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P2P体系架构。通过节点发起交易、构造区块、合法性验证实现全网共识链接区块。其次,建立信息存储机制、智能合约协议算法,自动执行保证模型的高效、透明,实现数字化古籍版权登记、流转利用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最后,共识机制和IPFS协议系统分布式存储机制解决古籍数据存储和安全,同时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古籍数据的有效管理。[结果/结论]通过该模型的建立摒弃传统古籍数据库中心化管理模式,以区块+链的形式实现古籍保护利用全过程可追溯、不可篡改,从而实现古籍保护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古籍数字化资源与古籍参考工作问题,强调利用古籍数字化资源与传统古籍参考方式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加强古籍参考工作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