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健康服务体系发展需要健康信息的支持,而健康信息人才是当前我国健康服务发展的短板。图书情报学应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需求以及信息环境的变化,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康信息人才。本文采用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方法,对北美12所LIS学院的健康信息学的教育模式、师资背景、课程设置、学生就业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北美LIS学院健康信息学教育比较受关注,一些院校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健康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和健康信息人才需求发展的宏观环境,从设立健康信息学专业或培养方向、有机整合多学科和机构资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倡导课程体系标准化、充分发挥图书馆学情报学优势等方面入手,提出我国综合性高校LIS学院开展健康信息学人才培养及教育改革的路径。表9。参考文献41。  相似文献   

2.
美国iSchool的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信息学院运动(简称iSchool运动)目前成为美国图书情报界特别是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为美国图书馆情报学(LIS)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2007年版排名前10位的LIS学校全部参加了iSchool运动,主要以这10所iSchool为代表,介绍美国iSchool发展现状以及包括学院定位、课程建设、学生教育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发现美国LIS教育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为我国LIS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2003年,美国Syracuse大学信息研究学院等7所著名的图书情报学院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州立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院,共同发起了“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运动)。从此,一种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LIS教育与研究的新理念、新模式在LIS界涌动起来。iSchool的兴起,不  相似文献   

4.
信息学正在与健康科学产生更多的关联,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健康信息学。2021年10月,“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健康信息学的概念定义、内容框架、社会需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新冠疫情防控与健康信息学、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健康信息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与会专家的讨论,阐述中国健康信息学在起步阶段需要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健康信息学是什么,由哪些内容构成,发展过程如何,中国的健康信息学要如何发展。研究发现:①与大健康时代的健康概念相对应,健康信息学是一个大的学科群,它囊括了将信息学应用于健康、生物、医学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学科,可以称之为大健康信息学或者生物医学健康信息学(BMHI);②大健康信息学与多个学科有关联,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包括众多的子学科,这些子学科秉承信息学共有的理论概念、方法技巧、技术手段,它们互有区别但又相互关联;③健康信息学研究从传统的聚焦解决临床医学中的信息问题,拓展到关注公共卫生中的信息问题,再拓展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信息问题;④在大健康时代,在健康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机遇期,应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健康信息学,推动大健康信息学发展成为教育部交叉学科类别中的一级学科。图2。表2。参考文献47。  相似文献   

5.
傅西平  傅敏 《图书馆学刊》2010,32(11):103-105
为预测图书情报学(LIS)博士教育的未来,对美国LIS博士学位的历史和现状作了阐述。数据来自MPACT数据库,它提供了1930~2007年38所ALA认可的LIS院校存档的3014篇LIS论文、学位课程起伏、地理位置分布和LIS未来的变化,从近10年美国图情教育协会(ALISE)院校总体数量上升趋势看,美国LIS博士学位教育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欧洲LIS教育的调查数据,概述了欧洲LIS教育机构的组织性质,欧洲LIS教育合作框架.从国际化、学位体系、主题领域和核心课程三方面详尽地讨论了欧洲LIS教育的实施.指出欧洲LIS教育的合作机制及其相关实施方法对中国目前的LIS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LIS)教育机构为了应对新的信息环境给LIS教育带来的挑战,发起了以整合所有与"信息"有关的学科教育为目的的"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2004年,19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新兴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计量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文章在学科信息学的学科体系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网络信息学”。从网络信息学兴起的背景出发,概述了从网络计量学到网络信息学的发展过程;明确了网络信息学的概念内涵、数据基础以及关键理论方法技术;重点剖析了在网络信息学框架下,重要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发现、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评价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发现前沿与进展。并由此提出,网络信息学利用新兴前沿信息技术挖掘网络大数据以揭示有价值的知识,是网络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学科,也是网络信息研究新范式的支撑学科,但其发展也存在诸如网络大数据质量的控制、专门技术工具的发展等方面的关键问题。随着网络信息学的深入发展,未来网络大数据知识库、网络信息学专门技术工具及其应用领域都将得到蓬勃发展,网络信息学也或将成为学科信息学的领头学科。  相似文献   

9.
随着《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政策颁布实施,数字素养教育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比较研究、归纳类比的方法,探究当前国外LIS学院的数字素养课程现状与特点,为国内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文章将数字素养课程内容体系分为学习与操作、应用与创新、交互与反思、安全与伦理、跨学科的数字素养、数字赋能传统课程6个维度。然后将国外LIS学院数字素养课程与这些维度进行映射,发现其在体系较为完善、类别较为平衡、发挥LIS学科的优势、兼顾技术和人文导向等方面值得国内LIS学院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iSchool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张为背景,以iSchool运动相关文献为依据,梳理iSchool运动对LIS和iField两个学科的认知,然后从学科历史性、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角度反思当前认知。反思结果显示,尽管iSchool运动是一场针对原图书馆情报学院的教育改革运动,却伴随着影响更加深远的学科重组。图书馆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作为运动发起者的原生学科,是其首要的重组对象;iField作为其致力打造的新学科,则是其期望的重组结果。在这一重组过程中,LIS被严重曲解,iField被过度期许。本文认为,将iSchool运动建立在上述认知之上,会使LIS学科、LIS教育甚至iSchool学院都面临巨大的自我否定风险,因此建议iSchool学院在区分LIS学科(LIS as a discipline)和LIS社群(LIS as a community)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初的LIS教育危机。图3。参考文献65。  相似文献   

11.
12.
对美国图书馆学会认可的图书情报学院和中国主要的图书情报学院开设元数据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该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课程内容、阅读材料、课程实习等信息,通过中美对比,提出了我国元数据课程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论文回答的研究问题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学与数据科学、数字人文与健康信息学等新文科交叉领域的关系发展的未来前景是什么?[方法/过程]论文从现有研究文献中图书馆信息学与数字人文、数据科学、健康信息学三个新文科交叉领域的关系类型出发,设计了民族志未来访谈,邀请三十四位国内图书馆信息学和情报学等学科的学者提炼这四个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判断其相互间价值,并预测2030年最乐观、最悲观和最有可能的发展前景。[结果/结论]图书馆信息学与数字人文、与数据科学、与健康信息学在2030年更有可能出现的前景是并列有交集的关系,健康信息学相对更可能成为图书馆信息学的下位类,数据科学与图书馆信息学的关系相对更独立。  相似文献   

14.
聂冰 《图书情报知识》2011,(6):120-126,92
本文以美国iSchools联盟年会iConference的会议论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词频统计、聚类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2008~2010年3届iConference会议文献的关键词做了统计分析,从中总结出五大年会研讨热点为数字图书馆、社群信息学、图书情报学教育、信息技术与系统以及信息组织。最后,基于该热点总结,从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合作模式三方面探讨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调查研究了中国与美国40所拥有图书情报学专业的院校,收集并整理了其中27所拥有图书情报学博士授予权的院校博士课程设置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图书情报学博士课程设置的特色。在比较分析了两国课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两国博士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nfusion and threa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fusion. It suggests that a small number of American schoo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did not adjust their directio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information industry. Alternatively, Chinese library education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t the right time and turned its academic direction to incorporate aspects of the emerging information industry. It now has a strong position in the information job market. This turn may provide direction for world LI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图书情报学博士教育与培养:美国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了2007年美国大学专业排名前32所院校的博士教育,着重研究了美国图书情报学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模块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图书情报学博士教育与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中美高校医学信息学本科、硕士教育概况,为我国未来医学信息学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以院校开设时间、院校层次为筛选标准,从中美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高校中各选取10所代表性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从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方式、就业前景等方面对中美医学信息学本科、硕士教育概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我国医学信息学本硕教育虽经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就,但与美国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入学基本要求方面,注重本科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设置单调,非医学基础课程占比过高,学科交叉融合不明显;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学科背景单一,职称结构分布不平衡;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在就业前景方面,学生知识体系不系统,就业前景局限。未来我国应顺应大数据科学研究范式发展要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医学信息学人才;改善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拓宽学科知识体系;优化师资力量配置,吸引多学科背景人才;丰富培养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introduce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he growth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labor market have motivated schoo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 adjust their objectives, curriculum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in order to meet social need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1990s and the challenges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responses from school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of 17 schoo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provided at the Second Joint Annual Meeting of Deans held in 1995, the author provides data on required courses,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and non-specialized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of each course appearing in the curriculum. The objectives are to determine the state-of-the-art structure of the knowledge base and to identify any consensus among teaching institution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educational reform are discussed and some trends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re predi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