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掠夺性期刊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献阅读法与网络调查法,从基础理论、特征指标、国别分布、运行模式等方面对掠夺性期刊进行调查。[结果/结论]掠夺性期刊衍生出系列相关概念,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掠夺性期刊会随着时代发展呈现一些新特征,因而需要更智能的方法来识别和追踪这类期刊;科研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是掠夺性期刊的主要发源地和受害者;掠夺性期刊在创办、盈利和传播过程中仿造正规期刊的运行模式,其治理难度增加。未来研究可以聚焦5个方面:掠夺性期刊概念界定、掠夺性行为特征的追踪、人工智能辅助精准识别、完善同行评议审查机制、跨国的交流与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2.
丁寒 《编辑学报》2022,34(1):38-42
为了全面探讨和正确认识掠夺性期刊,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和概括总结的方法,分析掠夺性期刊的由来、特征以及危害.结果 发现,掠夺性期刊存在以下特征:主动邀稿、审稿不严、出版周期短、收费高;编造虚假的编委会名单;仿冒网站或网站不专业;编造或伪造期刊指标;收购"老牌期刊"或发文不符;掠夺对象有地域性.掠夺性期刊发表低质量论文,传播...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的数据库出版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科学交流需求,数据库涨价对图书馆造成较大影响,"独家协议"给期刊社带来负面效应,而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影响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的除了科研人员、期刊社、政府部门等对学术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态度外,开放获取平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开放获取的日趋发展促使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逐渐加入开放获取出版的阵营,并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八大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开放获取期刊的考察,从其开放获取期刊的概况和政策分析比较传统学术出版商和开放获取出版机构的异同,重点分析包括质量控制、版权许可和出版费用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许洁  吕江建 《出版广角》2017,(24):24-27,30
近年来,巨型期刊作为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诸多争议.文章从巨型期刊的特点入手,阐发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揭示巨型期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就这些问题和争议提出巨型期刊在未来发展中所能采用的切实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
掠夺性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中掠夺性现象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编辑学报》2020,32(4):376-379
近年来,由于开放存取(OA)出版模式的兴起,掠夺性科技期刊的出现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内科技期刊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现象,并对正常的科研成果和出版资源形成了干扰和掠夺。本文将这些存在于国内外科技期刊中的掠夺现象一并回顾和总结,认为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从业者,应重视和适应新兴OA期刊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也应逐步建立措施,完善掠夺性期刊预警制度。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提出以来,开放获取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两种开放获取实施路径也得到了全球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广泛认可和采用。文章从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两个层面出发,剖析了当前全球开放获取政策与实践中掠夺性期刊、"数据孤岛"、只存储不开放、本土期刊发展受限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谈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开放获取出版进入加速发展轨道,有的已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出版质量和数量上均有长足进步。我国在开放获取出版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开放期刊数量较少,开放程度较低。在开放获取越来越被认同的趋势下,传统学术期刊应该顺应形势,关注开放获取发展,探索合宜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9.
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开放获取是一种新的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与传统期刊出版在办刊理念、运作模式、编审过程、经费来源、版权问题以及期刊评价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文章论述了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意义和特点,对中国出版界推动和实施开放获取出版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出版背景下,选取10种代表性的巨型开放获取期刊为研究对象,以期刊官方网站、期刊引证报告、Scopu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数量、论文处理费、论文接受率、论文出版周期等5个方面分析10种巨型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现状,并讨论巨型开放获取期刊未来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及问题,以期为期刊界政策的制订、作者论文的发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了“开放存取杂志”背后的商业性质,以实例显示了从“开放存取杂志”向“掠夺性期刊”的过渡,并着重指出:近年中国作者大量在这类性质可疑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既造成中国科研经费的大量流失,也造成对中国学术界整体形象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文章梳理了全球科学论文开放获取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学术期刊向OA出版过渡的几种商业模式,并比较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开放获取在促进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恶化学术生态的隐患。我国学术期刊应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获取模式,让读者和作者在开放获取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持续上涨的期刊订购费用使大学进入了“期刊危机”,它们取消了许多学术期刊的订购,转向支持和参与开放获取运动——由作者支付出版费用而在线免费获取。2000年,向学术期刊投稿的平均费用在过去的14年里增长了3倍多,这反映出出版界日益加剧的联合现象,竞争因此也被削弱。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助理教授Mark McCabe博士研究了开放获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网络和文献调研法,结合Excel统计分析,对DOAJ收录的68种中文开放获取期刊的学科领域、许可协议类型、质量控制及收费政策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期为中国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规范化的开放获取出版提供参考。中国学术期刊应继续加强期刊质量建设,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积极加入国际主流数据库;并通过完善国家政策法规,大力宣传开放科学的重要意义,搭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获取出版平台,从而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掠夺性期刊的识别方法,为治理掠夺性期刊、提升学术出版质量、净化学术生态环境作贡献。【方法】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3篇关于“掠夺性期刊”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摘录提炼,分析出掠夺性期刊的特征要素,并将这些特征要素用fs QCA软件进行条件组态分析。【结果】最终得出四条不同条件变量的组合路径,通过对各变量的影响因素作出大小比对,得出由期刊、作者、学术影响三因素具体细节识别出的条件组态路径,方便人们更好地识别掠夺性期刊。【结论】基于QCA方法得出的组态路径,大大提高了识别掠夺性期刊的准确性,可为人们判断掠夺性期刊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作者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的1982种期刊为数据采集对象,统计了其中所搜集的1660种有效样本期刊的开放获取现状:截至2012年10月底,共有651种期刊实行开放获取(OA);在实现开放获取(OA)的期刊中,自然科学类期刊的OA比例最高,为72.3%;开放获取的途径主要是期刊网站和学科仓储,同时百度文库和豆丁网也收录了近半数样本论文;自然科学类期刊的OA开放时滞明显短于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不同学科论文的OA引用优势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Oxford Open计划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出版部针对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第一次尝试。该计划启动于2003年8月,他为作者提供了作者付费的开放获取出版方式,通过这一计划,牛津大学出版社同时兑现了其支持新的出版模式和采取负责的定价实践的承诺。目前该项目在下列领域的期刊中展开:生化核酸领域全部的开放获取;  相似文献   

18.
开放获取期刊的运营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获取期刊是一种新的学术传播方式,其运营模式关乎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开放获取期刊的资金来源,提出开放获取期刊运营主体、运营方式的构建理念,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两种典型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出版是数字化时代的大势所趋,是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和学术交流机制,其特有的优势和价值在促进学术传播的同时,给阅读者带来便利.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出版从一开始就没有足够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放问题.因此,需要准确认识和理解开放出版,重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标准,使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在开放出版中能得到充分重视;在培育期刊经营意识的基础上,优化开放出版的平台建设,使开放出版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全出版产业链,使开放出版在发挥其阅读优势的基础上,为期刊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产业联盟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文杰  杨春明 《编辑学报》2018,30(3):227-229
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内涵,从数字出版纵向经济活动视角,探讨在开放获取与媒体融合双重背景下,学术期刊产业联盟组建方式.从产业链利益分配角度分析期刊产业联盟运行模式.讨论新形势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各主体新的角色定位,以期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