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上,编、排、校分开使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由不同的人员承担,使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相适应:但实践中,对于部分科技期刊如高校学报,大多由于规模和财力限制决定了期刊编辑部一般不设置专职的校对和排版人员,而且编辑人员既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知识,又对作者的修改稿进行过审读和加工,所以由编辑同时担任校对和排版工作,  相似文献   

2.
浅谈校是非     
随着近几年书稿写作的电脑化,出版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编辑职责已由发稿前必须对书稿做到齐、清、定,发展到今天的关注图书的前期策划、组稿、印制和发行,以及图书市场的热点等,事务性工作相对增加,编辑分内的对书稿中的差错及对文字的修饰与润色等工作更多地落到了校对人员的肩上,编辑工作出现了向校对环节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出版工作中,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有两项任务:一是校异同,是对原稿的显真保值;二是校是非,是对原稿的纠错增值.  相似文献   

4.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5.
随着校对软件"黑马"网络版的普及,目前,更多的出版社给编辑配备了"黑马"软件,针对作者带盘的非图文稿件,有些人会问:还要做校对工作吗?我们的回答:校对工作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终校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德培 《编辑学刊》2001,37(1):56-57
引言 校对工作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列宁在出版<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保证校对做得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1]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校对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作者和同行编辑共同完成,而终校是校对工作的最后一环,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有一点疏忽,对期刊质量的影响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7.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8.
校对工作之浅见——校异同和校是非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校对工作,既是每个校对工作的责任,也是出版界提高图书质量,服务好读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着重探讨校对工作中校异同与校是非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一张好的报纸,不仅要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新颖别致的版面,还应具备一流的编校质量。新闻校对在报纸出版程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八年,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既坚持校“异同”,又坚持校“是非”。 所谓校“异同”,即在校对过程中,把录入、编辑中的错字、别字、错词、错句、错标点等一一校正过来。一般校对工作中的“一校”主要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它强调以原稿为准,对原稿负责。重要的稿件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还要求两人“一唱一看”地校,以小样…  相似文献   

10.
掌握现代校对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由"校对"向"校审"转变 现在有人提出以后的校对就是校审,这不无道理,原因有二:(1)现在的作者大多在电脑上写稿件,投稿方式也就变为送磁盘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这样的稿件产生的错误主要是,作者用了不规范的词语、错别字和引用错误等.(2)电脑的智能化校对,可以纠正大部分的错别字、漏字、多字、形近字、同音字和成对的标点符号等,到了校对人员手上的校对稿,只剩下编辑漏改的和校对软件校不出的错误.这样的校对稿件只有是非可校.对一个校对人员来说,在没有异同只有是非可校且必须忠于原稿的原则下,他们必须采用校对独特的"点"校方法及审稿的审读查错的方式,纵观全书,进行版式、标点符号、错别字及重、漏句等的校读,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向编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因此,校审代替校对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校是非刍议     
本文以校对的校是非为主题,阐释了当今校对以校是非为主及校是非的必要性与校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浅析校是非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印刷排版系统的更新,图书出版中的校对工作从以“校异同”为主的方式向以“校是非”为主的方式转变。校对的主要功能的转变,对校对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校是非”的特点、掌握“校是非”的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以确保图书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正确认识并实施编校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海 《编辑学报》2012,24(6):576-577
针对综合性科技期刊采用"编校合一"时容易出现"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一人包揽"的现象,认为其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编校合一的认识不足。指出编校合一时进行互校是现代校对基本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魏艳君  彭熙 《编辑学报》2015,27(4):371-372
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作者参与校对工作.作者参与校对,重点是编辑稿和二校稿的校对.编辑稿作者校对主要是针对责任编辑的意见进行确认、修改、补充,二校稿作者校对主要是排除排版过程中不同文件格式转换导致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编辑读校——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读校(或称编辑者校对)是其重要一环。近年来,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严重滑坡,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编辑对读校工作不予重视或者说忽视读校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编辑读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读改校样,参与校对,主要任务是检查校对人员的校对情况,并解决他们在校对过程中提出的质疑;二是校读清样,即对付印前的清样从形式到内容作一次全面检查。尽管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提法在目前的出版界不尽一致,也丝毫不影响“读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在编辑工作中的客观必要性。为此,国家出版  相似文献   

16.
"编校合一"模式及其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的优势 关于"编校合一"的问题,编辑出版界内部讨论得比较多,探讨的侧重点多是"编校合一"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编辑加工稿件不认真、校对技能不熟练、不按校对规律去校对等问题.对于这一工作模式对编校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又不能过分关注于此.究竟是编校合一好,还是编校分离好,这不是由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定的,是否有利于提高编校出版质量才是某种工作模式优劣的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根据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电脑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对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编校质量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蔡小英 《出版科学》2007,15(1):32-34
通过发掘"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两个制度"的理解,提高执行的自觉性;提出实施好"两个制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编辑校对"5 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宜新 《编辑学报》2006,18(6):431-432
从科技期刊的特点出发,根据编辑从事校对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编辑在校对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为编辑和作者提供工作方便和写作方便,由中国编辑学会编辑,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编辑作者常用手册系列"中的《常见语言文字错误防范手册》和《现代书刊校对技能手册》最近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20.
于世美  安梅 《编辑学报》2011,(Z1):53-55
通过总结编辑工作经验,结合《中国科学》系列科技期刊的特点,从沟通作者和排版人员、电子版初加工、校对的方法、常见的问题、良好的习惯和基本素质几个方面,探讨"编排分离"模式下如何提高编辑加工和校对效率,保证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