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治理的法律基础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图书馆行业自律规范、国际公约构成。将百所“211大学”图书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其研究表明,多数大学图书馆在制度构建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制度缺失问题。因此,大学图书馆制度重构应遵循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稳定性相结合、读者为本与馆员为本相结合的原则,并采用新的制度重构框架。  相似文献   

2.
加快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应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功能”的路子-即: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图书馆投入;公益事业公众出力,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办馆;加强图书馆“化引导”的先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杜也力 《图书馆杂志》2002,21(12):23-26
读者服务质量评价一直是图书馆工作评估中的薄弱环节,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图书馆学界的关注。根据全面、客观的原则,提出了“读者满意程度”与“图书馆服务实绩”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通过权重系数突出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教育,知识服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纸介质、磁介质、光介质等献载体并存的多样性社会,而不会是“无纸社会”。对图书馆的未来不必持悲观的态度,但现代信息技术也将使未来的图书馆发生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未来的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以及虚拟图书馆无处不在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馆长在新形势下的管理艺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鸣镝 《图书馆界》2002,(1):3-6,14
文章探讨了在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已成图书馆事业建设主旋律的新形势下,图书馆馆长从事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艺术,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近来常有“图书馆精神”缺失、贫困的提法。“贫困论”所列举的种种现象表明的不是“图书馆精神”的本质特征,而是属于“图书馆的精神”范畴,所以要区分“图书馆精神贫困”的现象与本质、掌握“图书馆精神贫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以及相对性与绝对性等问题,使“中国图书馆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保持一致,逐步与“国际图书馆精神”接轨。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哲学视野下的图书馆精神"贫困"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精神的“贫困”由点到面的普遍性,是笔者命题的由来及写作的直接动机;热闹的“图书馆精神”的复苏与回归下暗藏的是图书馆精神苍白的“贫困”;对图书馆精神的“贫困”现象的反省、反思与批判,需要从图书馆哲学认识上去深刻理解;而走出图书馆精神“贫困”的误区并使我们的图书馆精神“富有”,需要图书馆哲学的助推。  相似文献   

8.
省级以下生源成为高校新生的主体,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高校图书馆针对“图书馆认知”薄弱的新生,在学校、学院、图书馆三方的重视与协作下,充分利用网络,吸收时尚元素,对传统的入馆教育方式进行内容改造,同时探索开发新的方式,实现了多渠道、(网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入馆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电子图书馆的崛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宗英同志去美国一年,参加“Current Trends in Library Technology”项目研究,并与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图书馆馆长景懿频女士合作编写了《当代图书馆与资讯学新技术》一书,该书反映了美国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方面的新技术。本刊特约杨宗英同志就这些新技术撰写系列文章,自本期起陆续刊登“电子图书馆的崛起”、“电子图书馆的运行环境——美国局域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图书馆的利用”、“电子图书馆的重要存储媒介——ROM,WORM,Rewritable 光盘”、“电子图书馆的主要信息源——电子出版物和电子杂志”、“超级卡、超级文本、超级媒介”和“专家系统在当前图书馆信息领域的应用”等,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种载体形态的文献大量出现,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已难以满足读者方便快捷地利用文献信息的需要。读者需要的是普通阅览服务与专业参考服务相结合、实体文献收藏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新型图书馆。而图书馆各阅览室以专题来集中各种文献,变“分类集中”为“主题集中”,正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各种特色图书馆的方兴未艾也说明了这一点。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探讨公共图书馆引入“专题馆员”制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