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闯  黎贞崇 《编辑学报》2015,27(1):50-52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阐述作者信用档案构建的意义、前提及其基础数据库的架构,并归纳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认定方法:档案建立初期,基础数据库可尝试记入严重的、好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行为的认定不受时间的约束;在档案中给予学术行为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还欠科学,只提供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者的信息,供核验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   总被引:50,自引:12,他引:38  
何学锋  彭超群 《编辑学报》2002,14(4):238-240
通过期刊评价的评估年限、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评估计算实例表明,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从作者指南入手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友好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期刊以学术友好的方式提供学术出版,是其服务于学术界的根本要求。探求学者们的需要并及时作出反应是科技期刊贯彻学术友好理念最基本的步骤。为了实现学术友好,就应当在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友好的意识:从详细的写作指导、方便使用的投稿系统、严谨的同行评议、照顾阅读流畅的版式、以读者容易正确理解为目的的简洁文风等都应显示友好。作为科技期刊与学者们交流的窗口,作者指南是科技期刊根据学者们的需求所作的反应的一种表达,因此,从作者指南入手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友好度是实现友好理念的有力措施。本文阐明作者指南的获取、形式和内容,解读作者指南需要涵盖的各个方面,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友好度。  相似文献   

4.
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灵魂,高学术水平的医学临床及科研作者队伍是医学科技期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编辑人员只有善待作者,尊重作者,注意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沟通、交流,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发现作者,建立作者信息档案遴选作者,时刻注重作者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期刊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从信用服务提供商(CSP)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个能提供多样化专业信用服务的、开放式的学术信用系统模型(ACSM),并对其中学术信用中心(ACC)的信用服务、安全策略及信用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现状和新的出版形势,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优势与影响力,提出高校科技期刊出版的4种模式:学术与经营分离,基本维持现有体制,与校内出版单位整合,独立设置科技期刊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7.
陈锐锋 《编辑学报》2016,28(2):144-146
从《中国职业医学》杂志1起来稿涉嫌学术造假案例分析中得出启示:科技期刊应加强作者信息审查,采取新、旧媒体结合的方式对学术造假进行曝光与警示,与作者单位人事部门联网,在ORCID中建立学术诚信档案,由其人事部门对学术造假给予相应的处分,从源头上遏制造假行为.  相似文献   

8.
徐诺 《编辑学报》2023,(5):559-563
近些年,科技期刊学术运营模式和知识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不少科技期刊拓宽办刊思路,积极举办在线视频直播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有效传播。本文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为例,介绍举办系列在线视频学术直播活动(iSmart Distinguished Lecture),有利于吸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综合影响力、加强学术引领能力,增强期刊的服务能力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为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知识服务模式和学术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席志武  徐有军 《编辑学报》2021,33(3):297-300
互联网时代,虚假中文科技期刊网站大肆横行,不仅侵害作者权益、损害期刊声誉,对整个学术生态乃至网络信任、网络安全都构成巨大威胁.本文针对当前虚假中文科技期刊网站的现状,立足于平台信任视角,从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学术期刊—投稿作者4个维度,探讨了虚假中文科技期刊网站的治理路径,以期推动良性的学术文化生态,建立健康的科技期刊网络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大良 《科技编辑研究》2004,16(3):12-14,65
从大众传播学和信息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揭示了科技期刊传播是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认为科技论文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的信源,作者提供的是粗加工信息,编辑借助同行专家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编辑直接参入信息的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任何有利于科技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都是我们选择的对像,包括出版网络版、建立论文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11.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苏新宁 《图书馆论坛》2006,26(6):59-65,182
探讨我国目前期刊评价研究的状况,阐述期刊评价中运用的一些指标,分析过去期刊评价指标对现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不适应性,并根据引文索引的特征,提出一些期刊评价指标的修正策略,最后给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商务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企业商务信用的评估是其基础问题之一。从企业商务信用的定义出发,综合考虑企业传统商务信用和在线商务信用,设计一套简洁、实用的企业商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相应处理方法,利用大量数据作为支持,验证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国内科学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科学评价的内涵,认为我国的科学评价研究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4个发展阶段,指出目前我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存在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研究分散、不成体系,局部研究多、宏观研究少等问题,认为今后我国科学评价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类型多样化和综合化,标准专业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读者失信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读者信用指标体系,将读者信用评价与信用积分制结合起来。信用分由读者的借还行为以及读者在馆内的阅读行为记录共同决定。给各种指标赋予不同的权值,经过加权计算来进行信用评分。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读者信用评价模型进行设计,通过样本测试证明信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既有共同的对象和目的,也有激烈的冲突。科学评价中涉及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涉及个人、组织和国家三个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科学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构建与知识产权保护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创造更多的知识产权,是科学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基础性科学研究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NSF、NSERC、DFG、RAE、JSPS等国外基础性研究评价活动机构的考察,从评价方式、项目目标评价、“小人物”申请、专家队伍建设、交叉学科、营造宽松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基础性科学研究评价的问题。结合我国基础性科学研究评价的现状,从情报学的角度出发,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育是科技馆首要目的和首要功能的角度切入,论证科技馆评估应以教育功能为核心,以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为出发点。在分析国内外博物馆、科技馆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科技馆评估的类型,并基于各级科技馆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定位和职责,提出科技馆评估方式——应直接根据科技馆的行政级别开展运行评估。在分析现有国内外博物馆、科技馆运行评估指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科技馆运行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指标体系,以期评估结果为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评估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导向作用,优化我国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本文建立了 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基于科技领域全创新链评估模型,构建了包括科学创造力、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潜 力、科技影响力、政策与条件保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以石墨烯新材料领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世界主要国家石 墨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所形成的评估结论为我国石墨烯领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琳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144-148
[目的/意义] 对《基于科学计量学指标的科研评价》一书进行评介,旨在为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详读全书,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总结本书的特点和精华。[结果/结论] 该书具有研究体系完整、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结构清晰、研究指标易于量化等特点,运用科学计量学指标和测度方法来进行科研评价,可为评价科技期刊质量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政治历史环境、社会现实环境与学术环境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状况,从中得到启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中,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方法才会有效,评价实践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评价理论研究才会趋于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