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印度洋海啸后,“如何面对天灾”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天灾不可抗拒,就像人类无法逃脱死亡一样,没必要再抗灾”;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有人说“天灾”要“抗”,要在“同天灾斗争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县(市)报年龄偏老的“新兵”,就用七年前的一次写作经过,谈谈我对抗灾新闻的一点体会,聊充创作谈。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编辑比作为戏剧导演,也有人说编辑如同厨师。不管是像导演还是像厨师,意思都是说编辑通过劳动,要把“原料”加工成“成品”。而这种“再创作”的水平,决定着宣传报道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5.
袁慧 《中国编辑》2007,(3):29-30
正确理解编辑工作的“含金量”,并努力提高编辑工作的“含金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创造一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劳动,最后都得归结到经济活动中去,都得讲效益,讲“含金量”。这里所指的“含金量”,不仅仅是货币金钱,它包含着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做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作出的新概括 ,为我们面向新世纪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无疑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行动指南。一个政党是先进政党 ,还是落后政党 ,从根本上说 ,要看它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前进 ,要看它的思想理论、精神观念、价值体系是不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要看它仅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 ,还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  相似文献   

7.
张研 《记者摇篮》2006,(7):63-63
说新闻与传统的播新闻相比较,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流畅、口语化、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尤其在播报民生新闻时,“说”更能密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播”为“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播音的一种形式,说新闻符合播音的再创造性,是播新闻的一种突破、一种尝试。那么,如何才能把新闻说好呢?笔者仅就广播直播新闻如何变“播”为“说”谈谈一孔之见。一、采用谈话似的表达方式采用谈话式表达方式,首先要寻示对象感。说者不能机械的见字出声,片面追求“近话筒、小音量”的所谓亲切感,而是应心中有人,如同与知心朋友交流一般,避免产生居高临下空谈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优势 ,是指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 ,精神产品对于物质产品的优势应当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说精神产品具有压倒物质产品的优势 ,也许业内人士难以接受。特别是在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过程中 ,不少人有一种恐惧感或危机感 ,以为精神产品企业化经营很容易触“雷”、犯“禁” ,弄得不好会出现导向错误。于是觉得生产经营精神产品的出版业不仅没有优势 ,相反是劣势多多。基于此 ,我想说说精神产品的优势。  一、克服认识误区  有人说 ,经营精神产品容易犯“禁” ,不如经营物质产品安全 ,认为不安全就是一种劣势。这种看…  相似文献   

9.
陈燕  任怡霖 《兰台世界》2014,(5):152-153
商朝创造了具有奴隶制社会特色的灿烂文化。商朝的音乐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巫乐”和“淫乐”。一般祭祀所用部属于“巫乐”;“淫乐”则是商王和贵族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多在宫廷内上演。  相似文献   

10.
编辑改稿是责任重大、需细致认真地做好的一项工作。笔者以为一个称职的编辑,改稿时需要注意“三位”,这就是:防止“越位”,不可“缺位”,必须“到位”。要而言之,“第一要改对,第二要改好”。如果此议可以成立,则编辑“三位”似可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11.
远方 《大观周刊》2012,(45):315-315
什么是创新?有人用三个成语来概括: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即创造.前所未有的首创:“有中生无”即创新,在创造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更新:“有无相生”即创新的本质。创造是创新的起点,、创新是创造的核心。也有人说:创新即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徐世访 《新闻导刊》2006,(2):28-28,29,30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往往在需要“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说、不明白怎样说、不清楚说的作用和要意。  相似文献   

13.
时统宇 《视听界》2009,(3):114-114
经济危机来了,有人挖掘出了“口红效应”。 简单地说,“口红效应”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不相信吗?有人说:今年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  相似文献   

14.
在最近中宣部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座谈会上,丁关根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对如何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提出了三条重要要求。这就是“思想立意要高,生活积累要厚,编创制作要精”。这“高、厚、精”三字要求,可以说是抓住了当前精神产品的要害,也击中了精神产品生产中存在的时弊。  相似文献   

15.
朱家生 《新闻记者》2000,(12):46-47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晚报 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少晚报为了与日报争夺市场,改为早上出报,谓之“晚报早出”。对这种做法,有人赞成,认为增加了零售时间,增强了与日报的竞争力;有人反对,认为放弃了时间差,失去了晚报的基本特色,还称什么晚报? 从“晚报早出”的结果看,这些报纸的发行量究竟增加了多少?笔者未作调查,不应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出现辉煌业绩的还未听说过,目前发行量居全国领先地位的晚报仍是属于下午出版的一些老牌晚报和办得成功的几家新秀。“晚报早出”未见“黑马”跳出,坚持下午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具有价值的双重性。物质产品价值的双重性,表现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主要讲求的是实用性和耐用性。文化产品的双重性,一方面也表现为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主要讲究的是新颖性和共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拥有生产、推出文化产品的平台,文化产品的更新速度快,谁就能尽快地占有这方面的市场。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策划组建经广艺术团,走可视广播产业化发展之路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闫全 《视听纵横》2010,(1):54-55
企业产品要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关键在自主创新,通过创新完善或改变产品的功能,使之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作为媒体打造的品牌活动,也是一样,必须在变中求新,要在常态的活动中,寻求可变因素,使之符合观众的口味,从而赢得市场。只有这样,媒体的活动才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才会汇集成品牌的影响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为媒体活动的创新,注入更多的“变量”,为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9.
飞蛾扑火究竟是为了追求爱情,还是为了寻找光明,千百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曾赋予自己“传媒人”的使命,在以“飞蛾扑火”般的义无返顾与执着投身网络传媒的火海中,炙烤生命,感受收获,遂突然醒悟:飞蛾扑火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使命。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总之,新闻“存”久了,就成为历史。然而,有一种“新闻”却非常特别,不是为了公开报道公众传播,只是为极少数人“通消息”。在中国特色语境中,这种“新闻”叫“内参”。重要的是,“内参”受到的限制不能说没有,但比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却要少得多。所以,当经过几十年“冷藏”后,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新闻开始“解冻”,便是格外珍贵的昨天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