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图书编辑从原来只做指令教材“等米下锅”转变为自己走向社会“找米下锅”,组稿已经成为一个图书编辑必练的基本功。那么,怎样才能组到好稿子,怎样才能出有特色的图书呢?一、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编辑要分析市场需求,就要研究读者心理,既可以到书店、到图书市场上去调查已经有了哪些书,哪些书需求量大,也可以随意和周围的同事、朋友聊聊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希望出什么样的书等等,并随时观察他们用书的过程。将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去粗取精,综合分析,对图书市场的需求就…  相似文献   

2.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3.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4.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5.
别现代融媒视域下,面对“未定”“此在”“将是”人媒共生的别样出版现象,编辑与作者在书刊出版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现实中呈现出一种“附魅”的状况。如何对“附魅”进行“解魅”,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萨特“看—被看”的视觉空间理论、马丁·布伯的“我—你”交往行为理论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维度,提出编辑与作者应具有自律自为的边界意识、平等的交往对话意识及以人为本的客观意识,予以“解魅”,以提高书刊出版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用文化滋养自己□李玉皓而今,要作个编辑越来越不容易了。最初是,你得心甘情愿“为人作嫁衣”,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作品里。后来说不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编辑的不能只埋头书案,还要有些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公关能力。你手忙脚乱地把自己调整一番,以一个“经...  相似文献   

7.
《出版视野》2005,(1):42-42
前些日子读到了一本关于美国编辑写给中国编辑的书,觉得启发很大。编辑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皮照例都会提到封面设计者、绘图者或是摄影者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却要隐姓埋名呢?为什么不把每一本书的编辑名字列在封皮上或版权页上呢?为什么好编辑不能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呢?  相似文献   

8.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9.
董英 《新闻传播》2009,(11):118-118
一、期刊编辑必须把好“关口” 面对众多来稿,期刊编辑必须做出准确判断,而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把关的过程,因而,有人形象地称编辑为“把关人”。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期刊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必须把好哪几道关呢?  相似文献   

10.
书缘随想     
小的时候爱逛书店,那时的书店是不开架的,只能站在柜台外,隔着玻璃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兴趣更浓。细读时,兴许还能发现几处错别字,心里就觉得这书别扭起来,怎么把字印错了呢?甚至偶然会生出将来自己编书可不能有错字的念头,或许正是这种无意的念头,使得今日的我真的成了“编书”的人,编辑真的成了我的职业,与书之缘由此结  相似文献   

11.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2.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13.
李方 《编辑之友》1999,(2):39-41
一次和书店的一位朋友闲聊,扯起许多新书征订效果不佳的话题,书店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出版社只怨我们书店征订不上印数,其实,对有些编辑写的订单,本人实在不敢恭维。长长的一页文字,不是艰涩难懂,就是套话连篇,让人看后不知所云,这让我们怎么向读者介绍好你们的书呢?”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专业编辑,很热爱自己的编辑工作,但同时也十分关注科技图书的发行工作,积极参与自己所编图书的促销活动。目前,科技图书市场十分不景气,销量日趋滑坡。出现这种现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1.新华书店“主渠道”在以前,科技图书发行的主渠道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的订数是科技图书确定印数的主要依据之一。久而久之,出版社对新华书店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新华书店的运行机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承包制便成为大大小小新华书店运行的杠杆。由于新华书店面向的是社会,增加订购畅销书、读者面广的书、已势不可挡,对于比较专的科技书或销路不好的科技书,采购员们很少订,甚至一本也不订。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出版社仍然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已成为新闻媒介不可缺少的一翼,面对当今林林总总的报纸刊物,注重“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已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第三只“眼”亮起来呢?几年来在众多新闻界编辑记者老师们的热心辅导和自己对新闻报道的挚爱与努力下,先后发表了200  相似文献   

16.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17.
一家报纸,近日刊一文《“狗日的编辑”》,是评介一本名为《狗日的工作》的书的。作者说:“(该书)编辑将其‘狗日的工作’做得不错。为了表示感谢,笔者这里也愿亲切地说上一句:‘狗日的编辑!”’文章开头在提到“许多人可能都会记得那篇很有影响的小说——《狗日的粮食》”时写道:“像‘狗日的’这种粗俗的语言竟然如此,简洁、生动地表达出让人几乎无法再用任何更高雅的的语言来更贴切地描述的情感。人们对于自己一天也离不开的粮食的那种又恨又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一句狗日的,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小说的题目是否“贴切”,…  相似文献   

18.
编辑杂想(1)     
编辑与“罗素悖论”我猜想,大约有编辑事务以来,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就从未成为过社会议论的热点。现在每年出版那么多的书籍,那么多的期刊、报纸,当然会有那么多的编辑,为何就难找到关于编辑的书、期刊和文章呢?我想,大概是“罗素悖论”的魔力吧,一个理发师可以给所有人理发,但无法给自己理发,前面的“所有人”是排除理发师本人在外的;编辑们可以编辑出所有职业的书、期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20.
一名优秀的编辑应当是“做书”的高手。现在无论是做选题,还是做市场,都不再是“跑马圈地”的时代,必须密切关注竞争对手和市场的变化,从读者和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挖掘选题。一名优秀编辑的成长,一起成功的图书策划案,均离不开各类信息的支持,即所谓:“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