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的传媒文化是以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外国文化管理的优点。当然,中国的传媒文化也有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但想要传媒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一个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特别是对于传媒文化来说,企业的形象是极其重要的。并且,作为传媒企业的领导者,其个人魅力也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传媒企业还需要重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主要分析了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不少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已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建构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作为专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传媒却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建设。一些新兴传媒唯利是图、不讲道义,形成了“有奶便是娘”、做事不择手段的“恶文化”;另有一些传媒还在用老套的集体主义等观念教育员工,收效甚微。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缺少企业文化的传媒.内部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刘婧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209-210
中国的传媒文化主要是吸取了西方文化管理的精髓,同时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传媒文化的扎实基础。中国的传媒文化管理具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而要想实现传媒文化的卓越、快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的文化的体现,对于传媒文化来讲,外在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注重传媒人物的外在形象,并借此来增强传媒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责任。并且还要注重传媒人对其职业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以此来体现内在的重要性。本文就传媒转型时期管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岚 《新闻界》2004,(2):50-52
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是促进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传媒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竞争的潮流.导致一个重要后果便是许多以前各自为政的传媒企业产生了“跨产业”、“跨平台”、甚至是“跨部门”的合作动机,传统媒体由此破除了不同传媒间的传统壁垒,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产业化的法律前提——重塑传媒市场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爱珺  童兵 《新闻界》2005,(3):20-22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要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传媒体制改革的呼声不断。“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传媒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客观上弥补了国家对传媒财政拨款的不足,改善了传媒的自身条件,但如今已经成为制约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障碍,传媒的集团化只是“物理整合”,而没有“化学反应”,跨行业、跨地区经营陷入重重困境,更没有力量参与国际竞争。传媒市场中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影响了传媒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刘柏霞  秦留志  张红 《新闻传播》2009,(11):108-108
信息是传媒企业用于制造产品的基本原料,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以同一信息为原料制成的传媒产品具有天然的同质性或相似性.可相互替代.这导致了传媒产业内企业的竞争极其激烈。若企业产品的产权规范不当.行业内更会出现盗版、虚假信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泛滥.进而不利企业产权边界的确定和价值边界的扩张.制约传媒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考察传媒资源、传媒产品的属性以及与产权的关系,来分析影响传媒业长远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本文的观点:要发展传媒经济.必须合理安排传媒资源和产品的产权制度、制定合理的行业约束契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版传媒行业企业文化管理是近年来很多中央单位改制后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这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目前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大部分中央新闻出版单位已转为企业管理体制,但是改制后它们是否经得起经济风浪,冲破旧体制影响的阻力,进入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与各企业文化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媒出版行业曾经是事业单位长期占多数或仍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家.如何搞好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文化产业强国梦,更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1,(1):66-67
传媒品牌形象管理的实施方法第一.在传媒机构形象方面,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在传媒机构形象中,企业文化最受重视,它包含了社会责任感、公信力以及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显性要素固然重要,但是企业文化这种隐形要素却更能够成为与受众建立持久联系的心理纽带。  相似文献   

9.
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广播电视媒体.一方面承担着繁荣和发展广播影视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一方面还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中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产业.拓展产业链.丰富产业内涵。围绕这样的目标,传统的传媒组织正经历新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为例.2001年重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成立集团后.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产业链接、品牌运营等战略.努力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追求中实现两个转型: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制作;从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台.转向一个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发行商.逐步形成以广播电视为主业、相关传媒娱乐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这样的战略转型.在传媒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掀起的“创意产业”浪潮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至少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野来审视传媒经营、传媒发展.  相似文献   

11.
倪延年  李杰 《新闻传播》2004,(12):18-2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主导之下。我国新闻传播媒体逐步由事业管理转向企业化管理。最终向产业化发展推进。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传媒产业开始与资本市场结缘。在走市场化企业经营道路时。文化理念在传媒管理中的植入尤显重要。本文试就近五年来我国传媒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粗浅的梳理和回顾。  相似文献   

12.
方正与现代传媒技术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正是一家源自北大,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为中国出版、印刷和传媒领域提供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软件企业。30年前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注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正式启动,从此,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汉字的印刷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也由此使方正公司与中国印刷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陈端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4,(6):24-32
当我们在设定一个话题时,必然要考虑设定这个话题的动机和所处的环境。往往我们探讨问题的结果已经潜伏在原因中了。那么又是什么动机让我们来研究传媒的竞争力呢?在我们采访过的媒体领军人物中,几乎所有人都谈到了媒体的企业属性问题,如果不是企业传媒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然而,大家也都注意到了自去年以来传媒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三贴近”对媒体生产力的解放,行政权力退出报刊经营,报刊进入与退出机制的变革,传媒资源配置中地域、行业、部门界限的逐渐突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报社企业转制试点的开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传媒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境内,他们利用自己在经营管理经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很多城市和地区的传媒市场,给国内传媒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笔者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详细论述了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入主中国大陆带来的挑战,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国内传媒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新时期关于媒体加快改革的号角.在传媒界引起了强烈震撼。传媒如何适应新的改革开放的形势.如何在新的内外竞争面前保持住继续发展壮大的态势.是传媒人。也是媒体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为此,本刊特约请一些业内人士和媒介专家.分别从传媒的产权制度改革、媒介融台、传媒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使媒体发扬光大优点.克服前进中的缺点与不足.是谓本期研讨之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媒介文化具有两面性,应理性对待,不应偏离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开放与失衡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是从"文化混杂性"中合理建构文化认同。中国的传媒文化产业正遭遇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认清形势、积极防御、建构文化认同是当务之急,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明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全面提升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说起现阶段传媒的改革,无论是专家还是同行,总爱提到佛山。她的整合改革之路,被中宣部传媒改革调研组誉为“佛山模式”。  相似文献   

18.
邬光照 《新闻界》2004,(2):34-35
传媒资讯结构,是指媒体传播的信息结构是否周全和严整的整体效应。传媒价值标准就是指判断和检验传媒是非得失的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处于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变之中,“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衡量一个传媒价值大小的关键性标准不是看它的某篇报道是否精彩,而是看它提供的资讯结构是否周全和严整。”媒体应该转变新闻观念,从受众的需要出发,以新的视角,重新确立传媒价值标准,优化资讯结构,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升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大传媒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懿 《传媒》2008,(7):6-14
如果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传媒企业都还是处于争夺土地建立王国的骑士时代.那么汶川地震中中国媒体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的表现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传媒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把握中国视听传媒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规律,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予以定位与审视。传媒平台的升级迭代,网络视听的兴起与发展,关涉主流价值导向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一书对中国视听传播发展新景观的研究,兼具实践性、学理性与系统性。正视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传媒内容新生态,以建设性文化批评构建理性、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媒介观,有助于中国视听传媒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