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守出版理想,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可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洁 《中国编辑》2005,(1):32-34
一直以来,编辑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大约都是从属的,他们只是使著作者的作品得以面世的一个后续环节,是事物地道的“外因”。“为人作嫁”过程中所有的光环,始终都不可能笼罩到编辑身上,这光环的聚焦点只是“嫁娘”——图书,而编辑的美德也正体现于此——如此靠近光环,又如此拒绝光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之下和市场经济运行初期,  相似文献   

2.
磨铁金牌书策李家晔说:"能不断折腾的编辑是一个好编辑,瞎折腾也行,只是晚上道而已。"如何折腾才能让图书大卖?这恐怕是每个编辑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策划内容,  相似文献   

3.
磨铁金牌书策李家晔说:"能不断折腾的编辑是一个好编辑,瞎折腾也行,只是晚上道而已."如何折腾才能让图书大卖?这恐怕是每个编辑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策划内容,宣传营销也要参与其中,而且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隐性舞台演艺界有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编辑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编辑的舞台是建在他所造就的书刊之中的,是个隐性舞台;编辑的功夫也隐藏在经他催生的  相似文献   

5.
一部洋洋200万字的大作终于如期地出版了,作为责任编辑,我们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闭目掩卷,感慨良多,开卷阅读,编辑时的苦与乐历历在目,编辑如此"厚重与大气"的著述,除了累,更多的是收获.  相似文献   

6.
宋晓华 《出版科学》2007,15(5):17-18
编辑的"功夫"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做编辑是要练"慢功"的,要做到心静、眼锐、手勤,脑活,如此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编辑应是个杂家,编辑质量则是刊物的生命.学术杂志是如此,一般的通俗杂志亦是如此.而对于文化刊物来说,就更需要"杂家"式的编辑.笔者是干编辑工作的,正巧有位朋友在南京某刊物负责一个专栏,因此常常早早地收到朋友带来的样刊.笔者自幼喜好戏剧,该刊有一专栏名"戏剧大舞台",笔者更是期期必看,由此也发现不少问题,而"找魏绛"正是其中的一个败笔.  相似文献   

8.
陈肖人 《出版广角》2013,(11):89-90
出版也如此,要有找食物的蚂蚁(策划编辑)和搬运食物的蚂蚁(案头编辑),这样分工协作,才能把图书出版运作好。广西美术出版社有一位编辑李钟全,人称"半个编辑"。为什么得此绰号?大概是他一年当中仅有"一半时间"做编辑工作,其余时间搞他的爱好:摄影和玩赏古物。如此,社里能容得下他吗?不但容得,年终还给他一定的奖金。为什么?因社里规定:只要每个编辑每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  相似文献   

10.
朱燕萍同志在《编辑之友》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文章针对我们在《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一》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朱燕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朱文")实际上不只是谈了编辑定义属的问题,而且涉及了编辑定义的整个构成,而我们对编辑定义的属和种差(《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种差--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二》,见《编辑之友》2001年第3期)都已经分别著文作过论述.现在对朱文择要进行答复,也是我们对上述两文的补充,所以以"再谈"为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认为,编辑的工作主要有: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等。其实,编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拒绝。目前,学术期刊稿件数量众多,能上版的稿件所占比例较小(核心期刊尤其如此),绝大部分稿件都会被拒绝,再加上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大多数论文都是精心写作,作者一般会得到稿什的处理意见和结果,也会在意稿件的审稿情况),这就决定了"拒绝"是编辑的一项重要上作。本文即结合笔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2.
慎始与善终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奉"有始有终",鄙薄和反对"有始无终"、"虎头蛇尾".我以为,编辑之道.也是如此.做编辑的对待书稿第一要义,不仅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慎始善终".这样,才能赢得作者,赢得声誉,赢得品牌.  相似文献   

13.
"作嫁"与"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者,"作嫁"也,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人们以此称誉编辑,不少编辑也以此自况."为人作嫁何时休,见伊风光酸溜溜."内心如此感喟的编辑倘若有,想必也极少.多数编辑还是以"为人作嫁"为职志,奉之为荣业的.  相似文献   

14.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丁玲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灿烂星斗,他们的杰出的作品建造了一座座辉煌的文学大厦。同时,他们都是著名的编辑,为他人的成功,默默地献着心智,耗着汗水。他们都是真正的(不是空挂头衔不看稿子的编委、主编之类)实干的(亲自组稿、改稿、编稿、校对、拟广告、跑印刷厂、搞发行等)编辑。郭沫若也是如此。郭洙若属于那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多学科、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那样巨大,以至于他的出色的编辑活动,常常被忽略和掩盖;或者只是作为研究其它课题的背  相似文献   

16.
黄秀琴 《出版参考》2015,(15):56-57
得细节者得天下,对管理者如此,对图书编辑也是如此.行业成就未必靠"大事",信息时代"细节"决定成败,同样细节做好了,图书的生命力就强了. 一、细节小影响大 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细节不仅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同时还包括书名、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字体字号、用纸类型、封面装帧、出书时机以及印刷环节等.只有这些细节处理好了,图书编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图书存活的周期才有可能更长.  相似文献   

17.
图书是精神产品,一般来说,图书的创意绝大多数都来自作者,编辑只是具体实现作者的意图。因此,因袭传统,编辑在策划方面一直以来都十分被动。现在,即便强调策划,很多编辑也往往认为无从下手。其实,策划能力并非神秘莫测的,策划能力的形成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8.
祖晶 《出版参考》2011,(30):24+10
图书是精神产品,一般来说,图书的创意绝大多数都来自作者,编辑只是具体实现作者的意图。因此,因袭传统,编辑在策划方面一直以来都十分被动。现在,即便强调策划,很多编辑也往往认为无从下手。其实,策划能力并非神秘莫测的,策划能力的形成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9.
冈宁 《出版经济》2005,(10):36-39
从表面来看,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也正因为如此,目前许多出版单位的各级领导在对编辑们的要求上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多样,搞得编辑或压力巨大,或无所适从.那么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或相对正确呢?从这几年中国出版界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反映的问题来看,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其实没有孰是孰非,它们本身也并不矛盾,之所以出现较长期的争论现象,主要还是大家对什么是"全能型"编辑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也就更谈不上去努力做一个全能型的编辑了.  相似文献   

20.
李晓艳 《大观周刊》2011,(39):253-253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不同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它们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