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预测,将数字出版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电子出版时代,实现了加工工艺的数字化与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二是互联网出版阶段,突破了数字化产品的单机出版形式,将出版数字化由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扩展到发行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三是数字出版阶段,实现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拥有了独立的阅读终端,产业链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杜艳艳 《图书馆》2024,(3):70-76
智慧图书馆产品是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如何利用智慧图书馆产品助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首先,从产品支撑、资源聚合、数据汇集、精准服务、创新模式五个层面,阐述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产品的重要价值;随后,从解决方案、提升能力、创造业态、变革模式、转变目标、重构生态六个维度,探讨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产品的实践逻辑;最后,从提升智慧图书馆产品性能、推动智慧图书馆产品推广普及、促进图书馆创新实践、构建协同高效的共治机制、树立智慧图书馆建设典范、持续提升用户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产品的推进路径,以期推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预测,将数字出版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电子出版时代,实现了加工工艺的数字化与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二是互联网出版阶段,突破了数字化产品的单机出版形式,将出版数字化由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扩展到发行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三是数字出版阶段,实现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拥有了独立的阅读终端,产业链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一股巨大的创新转型的浪潮,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将产品及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出版单位的产品结构、运行方式、出版观念和盈利模式的根本转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教育出版数字化探索过程中,率先布局,战略先行,聚焦重点,产品带动,坚持"驱动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数字化出版的全面布局,开拓数字出版蓝海。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在产品研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研制实现了100%的数字化产品定义、异地数字化虚拟装配,并通过实施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系统对产品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档案管理系统来管理产品研制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和  相似文献   

6.
孙秀翠 《出版科学》2018,26(4):43-46
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发,结合实际案例,从产品生产的数字化、平台化和产品营销的差异化、组合化这两个层面探讨和总结了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技术环境特别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使整个传媒业进入到新旧媒体共存的时代。消费类期刊数字化产品是消费类期刊企业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投入方向。文章从国外消费类期刊数字化产品发展现状、广告与发行以及产品生产、产品结构三个层面出发,全面描绘国外消费类期刊数字化产品发展的概况,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加以佐证,旨在为我国消费类期刊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印刷业走向数字化的产物,也是企业实现数字化与自动化生产的必要途径。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今众多数字化印刷软硬件供应商已推出适合于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印刷生产环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产品,在此,我们收集了其中主流的流程产品信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专业工具书的特点,探讨了出版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延伸增值服务、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等专业工具书的数字化转型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何天平  宋航 《中国编辑》2023,(11):51-55
系统性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产品思维为此创造了丰富可能性,也为教育出版数字产品的升级改造带来重要创新方向。从提升用户体验出发建构产品思维的观念及实践,正逐步构成深化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据此,本文立足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实,通过归纳总结产品思维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探索中的建构及运用,尝试从中发掘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孙瑶 《兰台世界》2020,(2):108-111
数字化时代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推动了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企业、个人投身于研发古籍数据库的建设中。开发古籍数据库的市场不断壮大,产品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著作权法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自建古籍数据库和商业古籍数据库涉及的法律等问题,期望引起大家的全面思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传统版权保护(ARR)模式在数字文化产品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和检验开放内容许可(OCL)对数字文化产品共享效果的影响,探索有利于文化产品创新和数字资源共享的新途径。[方法/过程] 分析开放内容许可及其在合法分享中的应用问题,以开放音乐为例,提出影响数字音乐传播与共享的研究模型。利用SoundCloud开放音乐分享平台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样本按照共享模式分为ARR组和OCL组,提取下载频次和播放频次两个测量共享效果的变量,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播放频次,OCL作品都显著超过ARR作品。相比仅采用版权保护,开放内容许可更有利于数字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共享。OCL是目前解决非法分享、激励文化创新和促进数字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作为在数字阅读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的用户群体,其版权意识相对薄弱,数字盗版行为频发。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版权教育面临版权文化土壤根基贫乏、数字版权市场利益现实抑制和网络传播催化盗版泛滥三大困境。而时代需求和发展导向的深刻变化,如知识产权战略、"双创"政策驱动、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等,也为中学生的数字版权教育树立新观念、转变新思路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具言之,教育者应立足实现在教育理念上不添加课程负担与数字版权意识培养并行;在教育内容上数字版权经济化教育与数字版权法治化教育并进;在教育手段上现实书本版权教育与虚拟技术版权教育并举;在教育环境上课堂、家庭数字版权教育与社会数字版权教育并施的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中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版权保护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适当的版权保护,也是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版权保护与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版权保护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版权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5.
DRM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安全和加密技术锁定和限制数字内容及其分发途径,从而防范对数字产品无授权的复制。DRM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将有效地解决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实体信息资源建设的版权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图书馆实体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主要包括:传统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购买数 字化制品和数据库、下载网上信息资源等三大部分。论述了数字图书馆实体信息资源建设中的 版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版权对策。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17.
书香中国、谷歌数字图书馆等国内外商业性数字图书馆项目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版权解决模式,同时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对自有版权资源的免费使用加以限制。有鉴于此,建议我国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在制定版权的解决方式时应突出公益性的特点,开发出更多的免费阅读项目以满足个性化读者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8.
网络数字作品的侵权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以现时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款的规定为法律依据,以网络数字作品的产生、形成、传播和使用为路线,分析现实状况下的网络数字作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业已形成的保护范围、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空白,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收益提成率法评估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评估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传统著作权评估方法进行比较,选用基于收益法基础上产生的收益提成率法来评估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的价值。结合AHP方法确定带来超额收益的相关因素,通过构建一个指标体系系统来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权重,全面、综合地衡量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 ,旨在平衡著作权人、数字图书馆和读者的利益。从博弈理论角度看 ,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 ,以及数字图书馆向读者收费是必要的 ,应受到法律保护。图 4。参考文献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