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清末民初,吴兴崛起了闻名海内的四大藏书楼,其中张均衡的“六宜阁”、蒋汝藻的“密韵楼”、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均在南浔,本文以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为出发点,从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探究了其崛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再议藏书楼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柏松 《图书馆》2003,(1):92-94
本文就“藏书楼”与“图书馆”是两种不同事物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分别从中国藏书楼使用范围狭小的内、外部原因,明清时代社会开明人士对藏书目的认识的提高,清末近代图书馆雏形的形成,西方图书馆对中国藏书楼变革的冲击和影响等方面来论征:“藏书楼”与“图书馆”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皖省藏书楼——我国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近代史中,公共藏书楼是维新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论述了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皖省藏书楼是我国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超了“肇启新机”、开风气之先、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著名私人藏书楼之一,仿文澜阁款式建造。但至今踪迹全无,令人遗憾。本文考证了“八千卷楼”的具体位置和存在时间,以供参考。同时,借此引起人们对藏书楼这样的文化遗产的重视,以便挖掘出更多的文化遗产,丰富浙江私人藏书楼史料和杭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与近代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近代藏书楼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近代藏书楼是在中国古代藏书楼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而建立起来的,联结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四大类型,文章从藏书楼选址、藏书楼功能、藏书楼环境等方面对它们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古越藏书楼”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为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100周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绍兴图书馆承办的“开放的藏书楼、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定于2002年10月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为此,特向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征文。  相似文献   

8.
丁丙及其“八千卷宗楼”文图(南京图书馆)我国近代公认的四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即浙江归安陆心源的“宋楼”、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其中丁丙的“八千卷楼”驰名国内外,为四大家藏书楼之首。190...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国旧式的藏书楼开始向新式的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型。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藏书楼孕育出近代图书馆,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认为皖省藏书楼是中国第一个公共藏书楼。文章以皖省藏书楼成立之初颁布的《皖省藏书楼开办大略章程十二条》为据,从办馆宗旨、藏书建设、经费及人员等方面来验证皖省藏书楼的公有性质,并得出皖省藏书楼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公共藏书楼之结论。  相似文献   

10.
质疑古越藏书楼的公共图书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少明 《图书馆杂志》2004,23(10):24-25,64
古越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开放性图书馆。开放性图书馆包括“私有公用”的私立图书馆和“公有公用”的公共图书馆。“公有公用”和“私有公用”在“公用”方面虽然相似,但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古越藏书楼属“私有公用”的私立图书馆,这一点决定了她不是公共图书馆,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图书馆百年历史中最早出现的公共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熊大庆  夏曙霞 《图书馆》2007,(3):127-127,73
清代是我国古代藏书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地涌现了大量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本文介绍了醴陵市私人藏书家吴德襄和他的“石笱山房”藏书楼。  相似文献   

12.
1901年在济南办起了山东大学堂。大学堂有一个“藏书楼”。在《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藏北京图书馆)等资料中,记载了一些有关藏书楼的情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藏书的地方大都是用亭、台、楼、阁、斋、室、轩、堂之类的名称,所以人们管它们叫藏书楼。过去,人们在探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时,对于古代藏书楼,以及评论其社会作用,总是毁誉参半,说法不一。究竟应如何看待我国古代延续了几千年的藏书史,怎样评价以保藏为主的古代藏书楼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首先,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藏书楼封建局限的一面,又要肯定它曾在保存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其次,我们对待任何旧的事物,都应采取“扬弃”…  相似文献   

14.
李昭醇 《图书馆论坛》2005,25(6):256-261
文章以“天一阁”藏书楼为例,探究宇宙能量场对自然载体的能量补给及其作用机理对“天一阁”藏书楼能量、质量守恒的奥秘。指出:“天一阁”藏书楼标本价值的启迪,雄辩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在精神,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文章呼吁重新审视以“天人合一”哲思指导“馆人合一’’赋予生态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体现公共图书馆建筑应该具备的社会人文精神价值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10日,记者从在浙江宁波举行的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活动中获悉。我国现存藏书楼拟以浙江的天一阁、文澜阁、玉海楼、嘉业堂4座藏书楼为核心,。捆绑”其他地区的藏书楼联合申遗。  相似文献   

16.
“重藏轻用”是国人对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固定认知模式,但这种认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史料文献证明藏书楼“重藏”是实,而说“轻用”则不符史实。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藏书楼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与西方图书馆的精华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我国古代藏书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地涌现了大量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本文介绍了醴陵市私人藏书家吴德襄和他的“石筍山房”藏书楼。  相似文献   

18.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私人藏书由来已久,但藏书风气之盛,莫过于明清。到清代后期,藏书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几个著名的藏书楼,那就是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这几家,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聊  相似文献   

20.
杨氏“海源阁”藏书楼同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宋楼”并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因瞿氏多藏有宋元刻本和名人手抄本,杨氏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南瞿北杨”之美称。杨氏之镇库典籍“四经四史”(即宋本毛诗、周礼、礼记、仪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海内之甲观。”自杨以增、杨绍和至杨保彝三代苦心经营,排精珍护,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一线命脉,惠嘉士林,增辉华夏。杨以增(1787-1856),始建海源阁者。字益之,号至堂。清道光三年进士,知贵州荔波县,先教化,后刑政,有两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