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余琪 《视听》2022,(2):24-27
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李子柒的《东方非遗传承》栏目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东方非遗传承》栏目的评论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非遗文化在跨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意见领袖的影响、传统中国文化符号和优质的影音制作是吸引外国观众的主要因素.在情感层面,外国观众对于该非遗栏目的积极情感占据...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关于非遗档案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研究.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非遗档案研究的关键时期,并且当前我国对非遗档案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会共识层面共同探讨非遗档案工作主题演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非遗记忆的社会认知普及,加强对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非遗的精准传播,确保我国非遗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平台现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播的重要阵地,MCN机构以策展人的角色完成内容生产、多元策划及商业变现的过程,逐渐演变成以非遗传承人为本的多主体参与的策展生态。但非遗MCN的传播实践存在着内在缺陷与现实困境,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量逻辑从根本上支配了MCN的内容生产,非遗账号出现头尾不齐、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非遗MCN要根植于文化内涵,建立策展内容的管理机制,实现“技术-文化”的逻辑自洽,以实现非遗短视频传播与MCN合理化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林加 《中国编辑》2023,(5):98-103
技术的迭代推动非遗传播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短视频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性,降低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成本,推动非遗向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化。从非遗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期待来看,短视频在传播非遗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宣传不均衡、引导认知有偏差、服务民众有差距等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多元力量同行,打造文化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沉淀非遗影像资源、服务非遗教育,实现非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非遗传承人在自媒体中发布的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非遗项目、非遗自媒体资源,传承主体、时间、地点、事件6个大类组成的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领域本体,以及数据-语义-关联-应用四层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语义组织理论框架,据此可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的语义组织。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打破了过去非遗文化传播的渠道局限,非遗类短视频的出现,已成为热爱非遗文化的受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圈层理论视角,结合传播学相关知识对抖音平台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如个体传播受限、资源分布不均、扶持力度不够等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垂直化分层传播、“短视频+”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IP等多个维度进行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探索,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展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记忆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本文主要解析非遗的抖音现状,探究非遗因素在抖音中出现的意义,总结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并提出合理利用抖音热搜、精选非遗视频素材、识别抖音用户心理、组建非遗宣传队伍等措施,以期全面优化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弹幕评论方式正快速替代传统评论方式的背景下,理解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对数字人文视频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家宝藏》第三季视频弹幕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以CAPS理论为研究视角,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构建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数字人文视频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由认知-情感单元和行为单元组成,分为“认知驱动-情感聚合-行为生成”三个阶段,CAPS理论视角下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总体遵循“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的传播是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非遗档案的展示与利用.现行非遗档案的传播方式偏向笼统与淡化,有着一定的不足.文章探讨分众传播在非遗档案传播中的适用性与迫切性,进而从传播受众、传播形式和传播技术等层次做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究如何分类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以达到活态利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为例,一方面借鉴学界对非遗分类的研究成果以及分类法研究中相关类目的划分思路,从学科属性划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的二、三级类目;另一方面兼顾非遗数字采集规范,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国家级项目的信息描述进行分析与综合,构建类目复分表揭示该类非遗资源内容属性中所涉及的共性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以期能够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的研究步骤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如何让非遗在文旅视域下保护和传播?一方面加强文旅视域下非遗保护生态圈培育、立法保障和文旅深度融合的三个层次进行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语境和新文化的背景下,采用"非遗+多业态"模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非遗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黏合度,激活非遗内在潜能,创新非遗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3。表4。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16.
在非遗信息资源揭示和使用的过程中,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且现行分类法无法满足非遗信息资源类分需要的困境之下,探索非遗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建构,之于理论知识系统化以及非遗的管理与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引入领域分析法探索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建构方案,并以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案例,依据构建流程论述搭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主表、附表及标记系统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挖掘了非遗信息资源的特殊属性,提供了一种以非遗知识为核心,对非遗领域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和专深分类,以揭示非遗信息资源多重脉络的组织构建思路。所提出的构建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对相关学科建置分类组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娟  司思 《今传媒》2024,(3):13-16
本文以抖音非遗戏剧报告中备受欢迎的五类传统戏剧(黄梅戏、京剧、越剧、豫剧和秦腔)为研究对象,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五类传统戏剧250个抖音短视频的点赞数、收藏数和评论数进行采样和整理,并从认知、态度和行动层面对5000个有效评论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五类传统戏剧短视频在抖音拥有很高的热度,并获得了大量的正向反馈,但是仍要拓宽传播渠道,进而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空间理论出发,阐释文化空间与节庆类非遗的联系。即节庆类非遗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产生、发展与延续,并且在节庆类非遗项目中要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才能长期存续。以国家级非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阐述中国传统节庆端午节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分析节庆类非遗保护的实现途径,为推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非遗保护走向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其资源描述、语义揭示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为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问题进行全面综述,提出面向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多维度研究框架,并阐明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与知识传播还需要大众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不同用户学习、交流与创新相关非遗知识,解决非遗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情景化叙事以清晰的叙事逻辑展现非遗的历史厚度、地域广度和思想深度,以浸入体验式的叙事方式呈现非遗的传统特质,以国际化的叙事话语彰显非遗的价值内涵,从而向海外受众传播非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