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计划成立5个学部,推出荣誉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其学术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建国初期,政府也曾推行过学部委员制度,政府也曾推行过学部委员制度,但由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不断出现的政治运动,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原则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个学术体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平衡知识精英与国家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成员馆的数字学术支持是数字人文支持的扩展。ARL成员馆通过扩展服务、服务机构重组、与校内外机构合作等方式,建立了数字学术中心。ARL成员馆的数字学术中心实施了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开展数字学术教学活动、设立研究员基金、深入支持数字学术项目研究等服务举措。借鉴于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校内研究机构的联系,探索建立数字学术中心的适合方式,培养具有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馆员,开展数字学术相关培训并支持数字学术项目研究。  相似文献   

3.
《图书与情报》学术规范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对《图书与情报》学术规范讨论的阶段性总结,认为这场讨论对于提倡学术正气,提高学人思想认识,强化同入学术规范意识,推动本学科学术规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基础和标引方式既是学术内容,又是科研方法,同时也是治学态度。编辑部在学术规范方面的作用和加强编辑人员本身的学术规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经典学术出版案例,“学术集林”能够刀刃向内,勇于“纠错”,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其在纠错方面的认识与态度、方式与方法、追求与精神,对新时代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与重塑,是全球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以预印本平台为代表的开放获取平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平台数量在不断攀升。【方法】预印本平台的出现使得期刊、图书等出版生态链有了更丰富的结构和更多的角色,应该说是将形成更丰富的知识服务业态,带来新的机遇,预印本平台的发展对建设世界创新高地、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结果】文章对比分析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特点,总结国内预印本平台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路径。【结论】国内预印本平台可以采用重塑观念推广、与学术资源开放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丛  赵大良 《编辑学报》2013,25(6):518-522
开放存取(OA)运动历经10余年的发展,耗费巨大却成效甚微,日益背离其产生的初衷,需要相关各界反思。将信息数量、质量与传播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付费方式的评价要素,比较分析作者、读者、出版者付费方式的利弊后发现:以作者付费为基础的OA出版模式致使学术出版的研究成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促使学术成果出版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局面,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太过理想化的自由、共享理念缺乏平衡作者、出版者和读者各方利益的基础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戴三纯 《新闻世界》2013,(7):170-171
【摘要】以视频的形式走上网络的教学和学术讲座,将专业的知识网络化,为受众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名校、名师的教育更加大众化,跨地区、跨学校和跨专业。学术视频将学术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和更容易接近的传播方法提供给受众,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便利。同时作为商业网站,如何将教育事业与商业网站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和网络改变了学术信息交流方式,网络信息交流实践打破米氏理论的交流范式。文章基于交流系统功能与印刷出版系统及其相应方法的分离构建多渠道功能分化为主导的体系结构,并阐述在一些学科中采用引文分析、overlay期刊间接控制学术质量的思想,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理论体系SCSI,说明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分析其体系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术交往是编辑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涉编辑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体现对话关系,遵循互动逻辑,指向主体间性.当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交往呈现失语困境、刻板印象和技术焦虑的缺场表征.学术研究的开放性、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迫切性是编辑学术交往出场的主要逻辑.编辑应强化学术交往的在场自觉,主动回归学术共同体和编辑出版共同体,将创新与应变作为编辑学术交往的逻辑起点,将求同与立异作为重要原则,将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作为根本遵循,推动学术交往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档案管理学术园地需要一个“学界观察”栏目,其研究对象是档案学界的学人(个人与学术共同体)、学史、学论、学术成果(包括学术成果的内容、质量及学术发展趋势、学术热点、重要成果评介、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发展现状等)、学术精神、学术环境、学术机制、学科发展态势与展望、学术影响、国际合作、中外比较及其他的相关问题。其功能是学术总结、学术评价、学术批评、学史研究、未来预测以及知识合法性论证、去弊荐优、学科内炼、学科互涉等。本栏目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作者与作品的多元化、多样化,包括标准范式的学术论文以及学术杂文、散论、短文、商榷、对话、访谈等。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研究图书馆、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德国马普学会数字图书馆(MPDL)三家图书馆为例,分析国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知识服务实践,总结知识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服务的模式与机制,主要包括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优化、机构知识资产管理、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构建虚拟研究环境、改进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和环境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学术出版物价格的攀升和学术传播电子化发展趋势促使美国大学出版社与图书馆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学术传播。双方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涉及:图书馆帮助出版社进行印刷版图书的电子化;合作建立电子出版平台或合作出版学术期刊;图书馆帮助出版社建设有关图书、编辑等的论坛;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出版社帮助图书馆销售电子产品或与图书馆共同出版学术著作等。  相似文献   

13.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s often thought of as the preservation of knowledge. In fact, it also influences the cre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he new norm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re multiple authorships, inter-institu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use of social media. The evolving norms for the librarians and consortial groups are supporting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aiding discovery of collaborators, and dissemin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results, especially in digital formats. Librarians are viewed as expert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on many campuses but their leadership is not always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在学术出版与传播机制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学术出版素养成为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技能。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有一定成功经验,能够为中国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以美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图书馆和中国4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这些图书馆开展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实践进行调查,主要从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美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异同。[结果/结论]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启示是:深化教育合作,促进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兼顾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针对学术出版需求,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期刊图书馆员》2013,64(3-4):97-105
Summar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resentation are to: outline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fluencing the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journals, describe several electronic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models now in development, summarize the goals and current status of Project Muse at Johns Hopkins, and share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and observations drawn from this experiment in scholarly publishing.  相似文献   

16.
机构仓储及其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简要介绍机构仓储的概念、产生动因和相关软件。在分析国外众多机构仓储实例的基础上,归纳出机构仓储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6种应用模式并指出其对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的借鉴意义。指出通过机构仓储在学术交流、数字长期保存、教学等领域的应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图书馆职能也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国外大学图书馆开放获取实践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是学术交流中的一支活跃力量,随着开放获取影响的日益扩大,大学图书馆与开放获取的关系更加紧密。国外大学图书馆在推动开放获取发展,应对学术交流变革的进程中,在大学校园内创新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些成功举措包括图书馆员积极推动校园开放获取政策出台,并为政策的顺利推行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图书馆摈弃信息看门人的信息交流末端角色,直接参与到学术出版环节;图书馆员重视加强自我教育;图书馆有很好的组织性,图书馆联盟机制为图书馆高效运作和开辟未来发展空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学图书馆面对学术交流体系的巨大变革,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做出重要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通过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北京大学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初步构建,为高校与科研机构建设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推动学术交流和开放获取服务提供研究与实践参考经验。[方法/过程] 梳理学术交流概念、模式、功能与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分析学术交流环境变化,指出开放获取、数据驱动研究范式、软件工具发展、社交媒体、教育教学新变革等因素驱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重构。介绍北京大学新一代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架构设计、构建经验与服务效果,总结机构知识库、研究数据服务、开放出版、学者主页与研究支持服务等建设经验与效果。[结果/结论] 研究提出新一代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是以开放学术交流为目标,以学术资源数据汇集为基础,覆盖完整学术交流生命周期,提供研究准备、学术发现、研究与分析、写作、发布、传播与评价等学术交流全流程服务,并利用文献计量、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为教学、科研、科研管理、学科评估等提供支持。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为高校与科研机构建设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与建设参考经验。推动学术交流发展,促进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开放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内涵发生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以开放存取理念和Web2.0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和环境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交流生态。学术交流系统得到重构,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开始复兴,支撑数字科研的学术交流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10学术图书馆十大趋势》的姊妹篇,学术图书馆环境扫描从高等教育环境、技术环境、馆员结构和用户行为、学术交流、图书馆评估,以及图书馆员职业的未来六个方面对美国学术图书馆的宏观环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