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牛耀红 《新闻大学》2024,(2):28-43+118
媒介化是近年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本文以一个地域性网络社区的形成历程为研究对象,以“过程—事件分析”为方法论,依据库尔德利和赫普提出的媒介化实证研究的三个维度:“行动者群组”“相关性框架”“交往实践”为论证结构,对媒介化“型构”(figuration)如何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结合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提出了“媒介化团结”概念。这一概念突破了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对于社会团结形式的静态分析,提出一种适用于中国流动社会背景下的动态社会团结形式。这对于理解当前我国社区整合形式以及推进媒介化社区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牟向前  于德山 《新闻记者》2023,(7):78-88+100
本研究对电子健身游戏群体进行民族志观察与深度访谈,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电子健身技术逻辑、媒介用户自画像、身体信息交流等情况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游戏媒介实践过程中存在多个行动者,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与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行动者,出现身体、健身思维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转译,并依据身体利益、社区信息交流等不断加速转译,形成以数字身体为目标、情境元素融合与技术资源优化的“网络文化”形态。“作为媒介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媒介”边界变得模糊,作为连接的身体不断激发用户的健身经验性和游戏元素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刘璐 《青年记者》2016,(17):96-97
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加偏爱海外购物市场,却苦于海外购物知识和正规购买渠道匮乏,在这种背景下,小红书应运而生.2013年6月,小红书以“海外购物分享社区”起家,2014年12月,小红书“福利社”上线,形成了“购物—分享—再购物”的循环.本文以日本电通蜂窝模型为分析工具,对小红书的品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总结出小红书品牌建构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被媒介生产的各种景观包围,而由传播技术进步推动形成的新的媒介形态更加剧了景观的弥散与渗透,网络直播就是这其中最新的景观之一。本文从德波的景观理论出发,批判性地分析了网络直播作为景观与反景观的二重性,探讨了网络直播对人与人、人与社群、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改写,展现了这一媒介景观的多维面向。  相似文献   

5.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社会行动者网络”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在阐述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着力点——"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指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模式构建、构建力量与特点,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杰  聂茜 《新闻界》2023,(1):57-65
身处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个体对风险的感知除了亲身经历外,更多地是源于媒介提示的风险图景。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是风险的中介化,是风险的社会放大站。但伴随着深度媒介化,风险的社会放大这种线性传递观具有明显的解释局限性。随着行动者主体的增多以及行动者网络异质性的提高,媒介在呈现风险的同时,自身也在生成风险。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新媒体时代媒介化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层面如何传递风险信息,而在于如何减少因为媒介化传播产生的“次生风险”。行动者网络视角进一步明确了当下社会风险的本质,即作为网络的风险是多元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兼具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的非线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8.
牛耀红 《新闻大学》2023,(3):61-75+121-122
本文对乡村社区利用数字媒介开展“脐橙营销”的案例进行了过程性分析,讨论了数字媒介赋权社区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将促进社区变革进行的集体媒介实践归属为“媒介行动主义”范畴,本文称之为“媒介整合行动”。本案例中“草根”民众利用数字媒介进行“结网”,从而形成了一种“内部强关系连结”叠加“外部弱关系连结”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散乱个体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强大的展演合力,赋予权力关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区以力量。这类行动在扶贫、环保、公益等众多依靠个体力量无法完成的事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媒体时代,平台媒介的产生为第三部门开展公益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当下公益传播的主流基础设施。重新审视平台对于公益传播实践的结构性塑造过程发现,平台为公益传播行动者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四种类型的可供性,分别为问题化阶段的“可见性”、利益赋予阶段的“聚合性”、征召与动员阶段的“交互性”与“可获得性”。在多重可供性的共同作用下,平台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得以持续而快速地吸纳多元利益攸关方加入公益传播网络,最终产生了超越传统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0.
阿怡娜  苗粟 《东南传播》2020,(3):145-148
小红书作为一个社区电商平台,从美妆时尚到健身、娱乐、旅行、艺术等其他领域已经更深层次地融入年轻女性的生活之中。在目前同类平台繁杂的情况下,提高小红书的用户粘性及保持其用户对品牌的较高忠诚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小红书"App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品牌忠诚度作为研究的因变量,探究品牌态度与其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并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保持小红书用户品牌忠诚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网络行动者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网络行动者在公共事件中借助不同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影响,从而考量网络行动者与媒介民主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往传播学对拍照美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拍行为、美图现象、图像呈现几个文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拍照美图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图像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本文以数字图像滤镜的媒介性为研究切入点,采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视角,把数字图像滤镜作为一种符号技术,对滤镜这一媒介技术物进行了媒介考古,并通过对胶片数字图像滤镜的分析,关照普遍意义上数字图像滤镜生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符号技术原理。研究发现数字图像滤镜的生产是数字滤镜设计者通过二进制算法在已有摄影美学元框架下进行符号资源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技术实践活动。滤镜数字化的形态使得这一视觉文本中信息价值、显著性与框架三个关联的系统变得隐藏而不可见,资本逻辑主导着这个不可见的符号技术实践过程。数字图像滤镜使得滤镜的媒介逻辑得到更充分的展演,但媒介形态的演进总伴随着媒介自身原有美学特质的损耗,滤镜从物质实体到数字算法的媒介演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世界的失真与审美观念的同质。  相似文献   

13.
祁麟 《传媒观察》2022,(5):97-104
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切入,通过梳理青少年网络传播的多元协同逻辑,指出主流媒体平台具有成为青少年网络传播关键行动者的责任与能力。“转译”的过程主要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权威传播渠道、受众信任度、技术先进性和政策激励协同完成,最终招募并动员其他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以此实现路径创新。在此过程中,“建构青少年网络传播共同体”成为“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的广泛参与催生出新的内容生产机制,相应地,科学技术也在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转译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互动和博弈不仅存在于自建行动者网络内部,也来自商业资本等其他核心行动者构建的其他行动者网络。因此,核心行动者是否具有自我约束与正向引导能力,是检验青少年网络传播是否正向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彭卉芝 《新闻传播》2023,(18):35-37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为用户生产内容(UGC)赋权,普通用户也能通过媒体平台方便快捷地进行内容生产与创作,贡献“个人智慧”。于小红书而言,“其基于技术赋能、UGC内容生产转向、内容营销兴起的大环境,高效整合了用户、品牌方、平台官方账号等内容生产主体,定位于境外购物、生活领域、美妆护肤、热点事件等几大内容类型,建构了社交化内容表达体系,形成了聚焦性内容社区。”可见小红书平台真实用户分享的“个人智慧”所打造成的内容分享社区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平台形成的团体性智慧内容资源库,在指导用户日常生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小红书内容资源库的特征并从技术支持、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接收者的不同视角出发,探究UGC模式下的小红书集体智慧聚合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杨秀  张林 《新闻界》2023,(4):84-96
在媒介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提高公众媒介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比利时以媒体教育高级委员会为核心行动者,通过转译将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各群体等异质性行动者的利益、兴趣趋向统一,构建出多元主体相互链接、共同演进的关联网络。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入考察了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法令与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实践,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技能与水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两名小红书(前)工作人员、七位MCN机构工作人员和38位时尚博主展开质性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在时尚领域,小红书平台的基础设施化发展引致时尚博主这一劳动类型的复杂变动和极速重构,并深刻重塑社会时尚观念。小红书内外部日益加深的数据化运营、商业化模式、女性化定位的运营逻辑使得时尚博主分化为三类。前两类是在小红书之前已经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推广时尚品牌的“老博主”,其面对小红书的态度可分为逢迎的“弹性老博主”以及拒绝的“顽固老博主”;第三类则以“数字土著”存在的“平台新博主”,其时尚产品的知识结构由其数字营销经验所建构。由于算法的不可见性、MCN机构的高度介入、平台后的平台(即小红书蒲公英)的“若隐若现”,平台的运作机制对绝大多数MCN机构员工和个体网红博主而言均不透明;在此情况下,更为抽象的“网感”、流量词、数据化运营等惯习,重新定义了新平台博主的时尚想象。  相似文献   

17.
张美洁 《传媒》2024,(3):58-60
Plog作为一种以照片为主,辅以文字修饰的传播符号,凭借“真实自我”“个性突出”等特点,成为大众记录真实生活、满足社交需求、展现自我良好形象的首选媒介形式。本文借助戈夫曼拟剧理论,参考小红书博主的Plog内容,探讨Plog用户自我呈现的动因、实践及反思,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涵 《新闻传播》2024,(2):21-23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特点具有弥散性和伪装性,而媒介化时代交流双方符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也是网络暴力伪正义滋生的原因之一。此外网暴受害者往往以网络评论为“镜”,得出“镜中我”认知,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基于此,本文从库利“镜中我”理论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暴力伪正义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对镜而治”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9.
张淑玲 《青年记者》2023,(23):75-77
本文以行动者网络作为理论资源,引入“脱嵌-回嵌”概念,通过元新闻话语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协商策略。研究发现,伴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边界客体强势入场,作为既有行动者的传统新闻社群通过话语实践展开划界工作,试图“回嵌”到异质复杂的行动者网络,夺回对新闻职业社群的定义控制权并重塑专业权威。  相似文献   

20.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