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因特网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近几年来,以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等为代表的许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科技信息开放获取运动,2002发布了《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相似文献   

2.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因特网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近几年来,以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等为代表的许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科技信息开放获取运动,  相似文献   

3.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与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IR)正在改变着学术信息交流方式,为研究人员、图书馆员、出版商、研究资助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及其所属的图书馆电子信息联盟(electmnic information for libraries,elFL)设立了开放获取计划推动开放获取的实施,且每年在不同地点举办会议研讨、交流开放获取进展,推动和促进全世界开放获取事业。  相似文献   

4.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打破商业出版商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采取的推动科研成果通过因特网免费、自由地利用的运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科学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将对科学出版、科学信息交流、科学研究乃至科研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遗产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5,(2):F003-F003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打破商业出版商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采取的推动科研成果通过因特网免费、自由地利用的运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科学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将对科学出版、科学信息交流、科学研究乃至科研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遗产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获取科技信息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界、学术团体以及个人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进入21世纪,开放获取(Open Access)在推动知识广泛传播、增强公众获取知识的权利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分别制定了促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科技论文的开放出版、科技信息的开放保存和科技成果的开放交流,并使之成为国家公共政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开放存取运动将打破传统科学文献系统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垄断地位,拓宽信息用户利用信息的途径,进而改变用户利用信息的行为习惯。信息中介机构的地位将受到挑战,从而使信息的正式交流模式发生改变。信息中介机构应将开放存取资源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为信息用户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的职能是收集、保存、传播人类知识信息;开放存取资源具有无时空限制免费获取、实现科学信息的快速交流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高等特征。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能促进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和强化。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正向纵深发展,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找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结合点,借鉴图书情报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理念,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促进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开放获取(Open Access)或许仅仅还处于酝酿阶段,一些发达国家或科学团体的OA实践则积累了相对较多的经验和成果.开展科学信息开放获取的国际研讨会,对于促进我国开展Open Access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有幸参与了由中国科学院和IAP(国际科学院组织)主办的“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2005年6月22日-24日,北京).现编译会议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1.
一、“开放存取”的含义 “开放存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它基于“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使信息在全球实现无障碍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理念。它要求图书情报及档案部门克服传统的文献收藏观念,突破本馆资源的局限,通过文献存取的资源共享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立陶宛的第一个开放获取计划来自2003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和索罗斯基金网络(Soros Foundation Network),当时考那斯医科大学图书馆由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免除了其一年的会员费,维尔纽斯大学的肿瘤学院在2004年成了BMC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华莹 《档案》2011,(3):18-21
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档案信息获取权限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档案是社会重要信息的载体集合,如不明确对其利用的权限,势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正确认识"权"与"限"的关系,将对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利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没有过多地阐述开放获取的技术和模式,而是站在信息自由的角度对开放获取的发展进行探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实现完全的开放获取有些困难,但这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今后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相似文献   

15.
信息资源是和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教育和科研以信息为基础。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重地,是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近来学术期刊价格的上涨,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严重影响了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人们开始转向利用互联网来传播学术科研成果。于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发起了开放获取(OpenAccess,简称为OA)运动,希望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6.
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已成为影响学术信息交流与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地影响到科技政策、科技支撑环境发展战略和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大批科学家、科研机构和许多国家的科学管理与科研资助机构,都积极地推动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他们或者制定开放获取政策、要求或鼓励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或者支持开放出版期刊,或者建立机构开放存储库、支持本机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科学界希望能够促进科研成果不受限制地广泛传播和自由获取、以及促进科研成果通过公共机制长期可靠保存和利用,以保障科技知识资产的国家保护和科研机构的知识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为支持和倡导开放获取(OA)运动而诞生的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既是OA科学期刊的出版者,又是传播科学信息的数字图书馆,同时还可被视为一种社会一技术互动系统。文章以STIN模型为工具,透视了PLoS科学传播系统的结构。然后从科学信息的合法传播、科学信息的长期有效传播、资金运作模式、科学信息的质量认证等方面对PLoS科学传播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剖释。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是开放获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图书馆对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有较高的认知认可程度,但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建议我国图书馆在行业内外开展广泛合作,联合承担起宣传推广开放获取理念、协助国家和机构制定开放获取政策、组织整理现有开放获取资源、参与开放获取出版等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基于STS的思路考察科学信息的开放获取模式,以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分析其实现过程和相关问题。[方法/过程]从社会各界主体意识的觉醒、网络环境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有力参与3个方面探索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模式实现的动力机制,进而从科学信息的版权归属、科研论文的发表费用、科学知识的质量控制、开放期刊的社会认可度4个方面考察开放获取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结果/结论]科学信息的开放获取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良好机遇,我们应该在增强政府作为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商、科技社团、科学共同体乃至社会公众的不同作用,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开放获取事业。  相似文献   

20.
档案馆与图书馆一样,都是读获取资料、查阅信息的重要场所.然而,据调查发现,档案馆与图书馆读的人数相比差距甚远,大多数市民只知道使用图书馆而不知道利用档案馆.同为化机构,同样对社会开放,为什么在利用人数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本从档案馆、图书馆的馆藏特性、利用方式、观念认识的差异来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