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包括“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等.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2.
2006年至2021年,我国全民阅读已走过15年历程.2020年10月,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印发,202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全民阅读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业界和学术研究是我国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建设的三大重要力量,三者的协同融合将促进全民阅读研究框架向全民阅读研究领域演进,推动全民阅读实践凝结阅读文明的结晶,提高全民阅读的品质和效率,并解决一些亟待合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发珍 《图书馆学刊》2014,(1):84-85,101
阐述了图书馆全民阅读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促进全民阅读的服务模式、机制等,绘制了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的模型图,提出了适合公共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的4种服务模式及其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全民阅读是以政府为核心,倡导多方参与;以促进阅读为目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惠及全民为范围,重点保障特殊群体;以兼容并包为理念,促进阅读优质内容和引导数字阅读活动。本文在国内外阅读立法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全民阅读工作经验,着力加快上海全民阅读地方立法,为科创中心建设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加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具有重的要应用与学术价值,要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期对全民阅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全民阅读的表象研究为出发点,以全民阅读的权利保障研究为中介,以全民阅读的空间建构研究为落脚点,由此构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重点在于总结全民阅读发展规律,探讨全民阅读的促进机制.研究难点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全民阅读之间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高校教师阅读对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对高校教师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针对这一群体的需求特征,提出了促进教师阅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阅读生态环境, 让全民阅读氛围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政府、文化企业、民众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这场举国运动中.书香社会建设为全民阅读推广指明了方向,促进阅读立法为阅读服务提供保障.全民阅读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当坚持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以多层次校园阅读和公共图书馆为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方文 《黑龙江档案》2013,(4):121-121
阅读推广是社会团体或个人面向读者组织相关阅读活动的一种行为。党的十八大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首次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体现出我们党对全民阅读活动的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业界的主要力量,在做好学校师生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积极开展科学合理的阅读推广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创造出更高的文化价值,为全民阅读活动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是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阵地与倡导者,是开展全民阅读的有生力量。以东莞图书馆厚街分馆为例,分析了全民阅读的现状与不足,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有效促进全民阅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丽娟 《出版广角》2021,(18):75-77
"全民阅读"从国际通行概念演化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推广工作,其背后体现了阅读在提升人文素养、凝聚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重塑社会氛围、筑牢国家实力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发展也迈向新高度.2020年10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为全民阅读工作提供了科学、全面、具体的行动指南.相较2006年全民阅读概念出现时的媒介环境,当今的阅读生态深受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数字终端的影响,突出表现为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体验、阅读效果的变迁,这种新变化给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公共图书馆与全民阅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及成因,提出公共图书馆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了物质保证与组织保证,并就公共图书馆如何推进全民阅读、营建书香社会等进行探讨,认为应该从强化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构建全民阅读的服务网络、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服务、重视馆藏资源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2.
何雪琴 《情报工程》2016,2(2):114-118
以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总结和阐述了通过利用图书馆有利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校园文化,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全面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书香人生,书香校园建设.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拓展校园阅读文化的服务职能及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3.
广州体育学院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为研究体育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与特点,我们分析了1999-2006年间广州体育学院学生借阅图书数据,发现学生年阅读量偏低,但总体阅读量呈上升趋势;学生阅读倾向单一,且阅读结构欠合理,虽然文学类图书总阅读量所占比重较高,但专业性书籍阅读量逐步超过文学类图书的阅读量,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加。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引导学生阅读倾向,需要教师、图书馆专业人士和校园社团组织的积极参与配合,应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创新读者服务方法、推出便民服务网点、着力强化导读工作、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等举措倡导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创新读者服务方法、推出便民服务网点、着力强化导读工作、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等举措倡导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了解我国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省市阅读立法和国家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出台的14部地方性阅读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全民阅读资源、全民阅读设施、全民阅读活动、重点群体阅读促进和全民阅读保障机制,立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包括将地方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内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紧抓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强调社会广泛参与及资源整合。未来应加快建设全民阅读法律保障体系、推进全民阅读立法的修订和完善、加强配套设计以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加强全民阅读立法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了解我国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省市阅读立法和国家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出台的14部地方性阅读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全民阅读资源、全民阅读设施、全民阅读活动、重点群体阅读促进和全民阅读保障机制,立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包括将地方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内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紧抓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强调社会广泛参与及资源整合。未来应加快建设全民阅读法律保障体系、推进全民阅读立法的修订和完善、加强配套设计以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加强全民阅读立法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旨在探究全民阅读由来的历史背景,梳理其演进历程进程,为充分理解和把握全民阅读在我国的传播与实践,进而影响和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及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发展。[方法/过程] 通过对全民阅读的历史演进及其在国外的发展响应研究,从全民阅读在我国现实实践中所呈现的"系统工程""法律保障""战略布局"3个方面入手进行归纳总结,探求和阐释全民阅读的时代价值。[结果/结论] 全民阅读时代价值的分析与把握,对指导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对我国9部"十三五"时期省级全民阅读战略规划进行文本分析,探究现有省级全民阅读战略规划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十四五"全民阅读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同时充实全民阅读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查法,从"十三五"时期全民阅读战略规划的理论指导、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5个方面对9部省级全民阅读战略规划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结论]未来制定"十四五"全民阅读战略规划时应注意:重视全民阅读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补充关于全民阅读前期准备工作的规定;制定全民阅读指标应弹性化;配套全民阅读战略规划重点任务落实措施;规定全民阅读保障经费应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与推广全民阅读的关系,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