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教学课件来实现,而有效地开发与使用课件需要设计良好的评价观念和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方法,此方法以多媒体课件的社会和实践可接受性为设计出发点,社会可接受性是对课件所涉及的教育系统社会性的思考,而实践可接受性则要考虑内容、内容呈现方式、组织结构、技术支持和升级以及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52.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追溯至甲骨文中的“共”与“生”和西方的“共生”词源。借助范畴逻辑对共生的范畴体系进行推演,是促进共生完成现代化蜕变的必由之路。共生素养是指人作为共生主体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相互依存的共生属性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设计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目标、开发共通融合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教学、构建和谐的学校共生文化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53.
2016年5月17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走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并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理论基石,推进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这些都是事关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探索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2023年5月20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协办,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中...  相似文献   
54.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借助“阶序”理论,厘清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序关系,反思并解决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步骤。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序,主要表现为关系阶序、位置阶序和价值阶序等。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人的现代化模糊、教育生态现代化摇摆、要素关系阶序震荡等关键问题。因此,亟须从重塑人的现代化价值、重构乡村教育序列和重行乡村教育实践等三个方面,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充足的动力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5.
孙杰远 《教育研究》2021,42(6):33-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为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出台一系列文件对教师教育予以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其主要制约因素.2019年,全国教师缺口近100万,其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缺口最大,占比超过5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和幼儿园.①为解决上述问题,2021年4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优师专项"),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进行了顶层擘画.中西部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要抓住"优师专项"赋予的机遇,承接补齐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促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担负起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56.
一、社会教育化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以来,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思想。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这一教育思想必然要求走出封闭的教育系统,打破仅仅依靠学校提供教育资源的传统模式,使教育扩展、延伸至个体的一生,使个体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时要求把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密…  相似文献   
57.
教学过程整合 ,指对构成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进行统整、优化、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或取向方式。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全面、系统、科学地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整套原理 ,是教学过程整合最突出的体现。他指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部条件的基础上 ,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一阐述抓住了教学论的关键问题 :怎样通过教学过程整合 ,既保证了教学的最大可能效果 ,又不致于造成师生负担过重。现就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若干策略做…  相似文献   
58.
西方大量研究表明,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影响学生后继的学习。转变错误观念有许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有着共同的理论,并遵循着共同的模式或框架。  相似文献   
59.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素质教育 ?鉴于时代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征 ,我们认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要的理念和基本途径。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占有关键性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这是因为 :   1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2 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 ,因获取、交流和创造…  相似文献   
60.
真实评价是指用各种不同于传统标准化测验的手段获得学生学习表现的所有方法和技术,包括档案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它有利于克服标准化测验的诸多弊端。其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表现在:1.真实评价有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2.真实评价将使课程优化成为可能;3.真实评价改善教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