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9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分析现阶段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状况,由此提出新世纪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思路,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2.
学习社会中人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能力矛盾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社会中,由于人的生命尤其是学习时间有限性和知识创新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引发出学习时间与学习能力的矛盾。解决矛盾,减轻负担的策略是多种学科共同的责任,生理学与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解决尝试,但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最终还须主要依赖这两门学科来解决。  相似文献   
83.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甘肃省兰州市两个住宅小区93名进城农民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发现绝大多数农民都是进城为儿女带孙子孙女。最舍不得是农村的房屋财产和家乡的亲戚邻居;最大的痛苦是心里有话没处说和看病排队太麻烦;最烦心的是城里人生活浪费太大;自己伤心时都闷在心里不给儿女说。建议街道社区干部组织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活动,促进进城农民归属感、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84.
<正> 一 近两年,笔者从整体主义立场出发,综合生理学、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当代新的一级学科——健康学的构想,其基本论点如下:(1)人的发展也即人的健康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2)这个目标要通过教育和卫生两种活动或工作来实现;(3)发展是一个过程,健康是一种状态,素质是健  相似文献   
85.
86.
按照比较教育学、比较经济学、比较文学等学科概念的定义,跨文化心理学应该称为比较心理学,可是,早在20世纪初,比较心理学这个概念就被心理学家用来指人和动物的心理比较研究。于是,不同国别、种族、民族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就被称呼为跨文化心理学。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引进跨文化心理学之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跨文化心理学,开展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不同民族的检验,随后开始国内不同民族儿童发展心理的比较研究。再后来,就出现了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心理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逐步展开。开展这些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之外,文化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重要变量。而且文化与心理特别是人格之间相互作用。我们把新扩展的这些领域称为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年龄跨文化心理学、性别跨文化心理学、阶层跨文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87.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88.
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出版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部分通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进行甘肃不同区域城乡居民大样本测验发现;有些量表中的某些词语确实不适合中国人;多数事件不适应农民,也不适合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民族大国,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差异,区域之间、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很大,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国民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现行的测验多数是以城市人群为北背景编制的,特别是许多测验都是引进外国学者的版本,本土化修订者都是大学教授,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编制时对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生活状况所知不多,难免出现一些学院派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民众心理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89.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青春期(11、12岁至17、18岁),生理身体表现出一系列巨大变化,心理行为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称为过度期、叛逆期、反抗期、急风暴雨期、青春骚动期、危机期、转折期、心理断乳期,普遍归因于身体发育的自然成熟。但社会生物学、人类学家则认为,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为了种族发展形成许多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后来这些禁忌本能化和习俗化。习俗之一就是换群。人类和他的祖先猴子、猩猩一样,是女性换群。经过漫长的进化,少女就形成了集体潜意识的青春期换群冲动,到了青春期就反抗家庭父母,极力在外寻找其他家庭(群体)的接纳。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换群冲动是青春期少女心理反抗的社会生物学根源。也就是说,生物的性成熟、进化的换群冲动、文化的性约束共同造成了反抗。  相似文献   
90.
中国人老乡观念跨区域文化的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乡观念的本质是祖籍族群认同,全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的人都有老乡观念。中国人的老乡观念表现在离开家乡到外地后对家乡的怀念、对家乡人的依恋、对家乡方言的认同、老乡之间的相互帮助行为乃至老乡之间的组织行为老乡观念是形成区域心理性格的基础,也是区域文化差异与人格差异相互作用的重要标志,老乡观念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但在民族、国家内部人口规模流动的跨文化适应中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