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09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江西东部城镇有过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居民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决策特征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得出江西东部城镇居民参与民俗体育行为的一般规律,为发展我国小城市群众体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核心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领导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重要角色。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权责不清、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农村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完善自身,用与时俱进的勇气迎接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挑战。只有重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示范作用.才能逐步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53.
中国古代兵器有长、短、直、弯、环等状,型制多样,无奇不有。古人又把兵器一端或两端做成尖、锥、锯、棘刺和钩形,使兵器攻击时更具杀伤力。“钩”就是古代一种末端尖锐似剑的兵器,一般有长钩、短钩。又有单钩和双钩之分。 “钩”即钩引之用。《释名》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又见《汉书·韩延寿传》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可见,钩这种兵器使用时,是用其似剑的弯曲部位来钩伤人体的。 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钩”这种兵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的蚩尤时代。例如《东观汉记》记载:“诏令  相似文献   
54.
“刀”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兵器之一。《释名》说:“黄帝来首阳山之金始铸为刀?”可见,刀是上古时期的青铜兵器,其历史十分久远。刀在中华武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甲骨文中,刀字写为“1”样图形,看上去,刀是一面刃,刀锋有后钩,背托以木,显然这种兵器利于斩杀。所以《释名》说刀“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地。”《说文》释“刀,兵也。”无疑,刀在冷兵器时代是重要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文献典籍和民族学资料的分析研究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研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并划分为封建时代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这 3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都有很大差别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56.
从文化学视角,探讨了中国篮球本土化的历程,并对中国篮球本土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当代中国篮球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引进篮球文化不要只重移植而忽视了重实际和效应,建设篮球中国特色化是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
“矛”是我国古代一种长兵器,从它在战争中的使用来看,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淮南王书》说:“古之兵,弓剑而已,槽矛无击,修戟无刺”。就是说,远古时候(商周以前)使用的主要兵器是弓剑之类,而矛、戟尚未用之于战争。  相似文献   
58.
我国古代的兵器有长短之分,所谓长兵,多指戈、戟、矛、枪、棍、叉、钯、弩……等。而短兵多指匕首、剑、刀、斧、盾……。古人对使用兵器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残酷的战争中总结出一套使用长兵短器的理论,其中一些理论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广大的武术爱好者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59.
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根据东部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目标,提出发展东部地区农村体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