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至1914年"转手"日本,两个国家均通过军事管制掌控了青岛区域内的行政、司法及胶济铁路一切事宜,并对辖区狂征暴敛、掠夺资财,导致民不聊生、痛苦不堪。当时的社会亟需慈善机构来发挥作用,可以说,民国时期青岛真正的救济事业始于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之时。1924年4月,督办公署设立民政科,掌管教育学校、赈恤救济等事项。本文试就当时开设的诸多慈善机构中的一个组织———济良所,在民国期间的演变、组织结构和管理实施等情况作一简述,以便深刻认识其在民国青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慈善团体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勤禹 《档案与史学》2004,(2):30-33,41
慈善团体是民间团体或个人出于"利他"动机设立的扶危济困组织.中国慈善团体大致兴起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1]发展到清末已是善会风行、善堂林立.清代善会名色繁多,或由地方官绅创办,或由民间集资合办,或由同业捐办,均为民间慈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民间宗教是存在于社会下层的一种民间结社组织。作为一种亚文化,它受到历代统治者君临天下、文化一统的排斥和压制。尽管如此,它仍为社会中的下层民众所共杨,成为他们满足空虚的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民间宗教这种亚文化群体,其内部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结构来保持它的发展延续?维持这种结构的基础和手段是什么?这种结构对民间宗教本身和社会有何影响?民间宗教作为一个稳定的紧密型社会群体,它内部有一套稳定的社会结构,来保证这种组织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以民间宗教最活跃的明清时期为切入点,以当时最有影响的一…  相似文献   
14.
蔡勤禹 《寻根》2013,(3):30-32
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时期,敬老尊贤风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今天我们重温民国时期的敬老尊贤风尚,不仅是要继承这种优良传统,更是要借鉴和发展它,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民国38年中,社会救济行政主要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两个阶段,初步形成了社会救济行政的系统化,专门化,初步建立起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济体制,明确了救济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经济管理体制实行中央、省(道)、县三级管理,但由于这一时期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及社会行政人才的短缺,建立起来的救济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洋开发使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交融和谐,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海洋开发实践中,人们形成了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观、海洋权益观和海洋国土观等现代海洋观念。现代海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海洋,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二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三是强化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四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辨证思维能力;五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重视和加强对这门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着力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其真正发挥效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以抗战时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经济领域混乱,物价飞涨,投机风行。为集中物资,以利抗战,国民政府对工商团体进行管制。其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整顿原有工商业团体,强制工商业者入会,提升行政院社会部的管理职能;第二阶段管制政策中强迫因素加重,商贾一律登记、考核。管制政策扩大到实际统治范围的主要区域和经济领域与抗战和民生息息相关的所有方面。管制机构加强,由国家总动员会议负总责,经济部和社会部具体执行。管制结果促使工商团体数量大增和素质提高,也打击了囤货牟利、通日资敌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部分地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官僚资本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