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博物致知 在2013年11月24日的《新民晚报·新视界》栏目刊发了一篇标题为《吾本操后:曹操家族基因研究纪实》的长篇报道,该报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专家,披露了“曹操家族DNA研究”的细节。  相似文献   
122.
《上海档案工作》2014,(9):41-42
<正>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上海的"水上咽喉"和"水上门户",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淞沪战役日军侵华的登陆地和主战场。日军在上海的两次野蛮侵略,将宝山拖入了战争的深渊。宝山成为震惊中外的遭受侵华日军暴行的重灾区之一。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救国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的侵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宝山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3.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积极在理论上、行动上参与变法活动。并且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学"哲学。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在解放思想、冲破封建思想网罗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4.
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办报高潮相遇相逢,谱写了彼此映照的历史华章。分析维新志士创办的《时务报》,我们既能看到媒体的力量,也能寻觅戊戌变法的纹理。  相似文献   
125.
潇然 《收藏》2011,(12):18
陕西,周秦汉唐之京师故地,文化底蕴深厚。过去百年,长安的帝王紫气早已是过眼云烟,书画传统亦乏人关注,但实际上并非乏善可陈。陈西礼泉人宋伯鲁(1854~1932年),光绪进士,曾居官京师,1898年参与康、梁维新变法,晚年归陕。其诗、书、画造诣精深,时人誉为"三绝"。书宗二王,画师王时敏,为20世纪初传统书画家的典型风貌。  相似文献   
126.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亮点.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他对法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留下过三百多万字的法学著述.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系统地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教育进而体育思想的人,其体育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着维新变法斗争形成和发展的,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7.
从发生集体罢工风波,到顺利达成2011年度薪酬上调方案,不到一年时间,在重组后的公司工会努力下,南海本田的劳资双方之间已初步建立起平等良性的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28.
梁智华 《收藏》2006,(2):120-120
我有一套完整无损的《救亡情报》和《国难教育》报,因时代久远,如今在市面上已经很难寻觅。  相似文献   
129.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其政治、经济、教育的维新主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代性。本文从他的经济维新思想入手,论证其在经济维新思想上的先进性,从而肯定他的经济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30.
论湖南维新时期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近代史研究者,很少注意到湖南维新思潮的独特性。本文指出,维新时期在湖南全省广为流播的某些思想主张,如人格觉醒与平等学说等,均少见于同时期的其他省区,为湖南人士所特有,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此外,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西学中源”说,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值得后人剖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