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71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求学以明道也是章学诚的为学目的 ,对道的新认识与其学术理论方法的建立关系重大。道为立言之本 ,道不离器是六经皆史论的立论根据。对闻道的重视也使他在为学方法上迥异于时人 ,而偏重对义理的探究。而《文史通义 .原道》篇是其对道的论述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2.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中国 2 0世纪上半叶影响广泛 ,他的“社会即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的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服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的思想对当今开展乡镇社区教育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24.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一种文化模式",无论是在诗风还是在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上,都受到儒家的影响,有儒家的"民胞物与"的人文生态思想元素;而且受到道家以及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有道家遵从自然,自适自得的人文生态思想;此外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人文生态痕迹。  相似文献   
25.
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宝贵遗产。在21世纪民族复兴、教育振兴的中国,它仍熠熠生辉。对于工作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切实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即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6.
"做学教合一"是民国时期由陶行知等人提出并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做"为核心,强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徐德春第一次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将之付诸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徐氏职业学校—之中。  相似文献   
27.
陶渊明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极少华丽辞藻,善于以平实的语言反映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内容题材和诗作艺术完美融汇,使其诗歌呈现出“平淡自然、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风格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道家哲学中"道"的含义是丰富的,从本体论的意义看,"道"是万物的本原和发动者,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且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彰显出其寓于万物之中运作而又不凝滞于物的特质;从认识论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超越主观偏见和标准,实现万物相通的特性;从社会处世观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遵从"自然"之法,从而实现无为而无所不为,呈现出不执著于俗世俗务的特性。所有这些丰富的含义都指向了"道"的一种深刻属性——超越性,即不执著不沉迷于物,而这一属性辐射在现实世界中则为超名利、超是非、超生死的逍遥境界,超越性实现了"道"在整个道家哲学中的贯通。因此厘清这一重要属性,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道家哲学的超越思路,更启迪我们摆脱现实的束缚与限制,从执著走向逍遥。  相似文献   
29.
老子"道"的存在具有"绝对性"的思想可直接引发万物一律齐平的观念,也引发了庄子更加完备的齐物观。而陶渊明疏离实际政治前提下的自我实现则是以"齐物观"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的。  相似文献   
30.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