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7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迪木拉提·奥玛尔在其学术专著《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一书中提出蒙古萨满教中天神善恶及东西方善恶的问题。笔者认为 ,前者涉及到喇嘛教与萨满教之间的斗争及两教教理的分歧 ,后者由两教的观念所致。  相似文献   
42.
元代入居内地的藏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时,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来到祖国内地,这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吐蕃地区的藏族人。论文概括地叙述了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人的总体状况,从萨迦派的僧人,噶玛噶举派的僧人和世俗官三个方面对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典型人物作了微观考察,并总结出了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人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43.
“莱青”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类似于巫师的宗教中介人称谓。其主要职能为驱魔医病,基本活动方式与蒙古博相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科尔沁及周边地区。“莱青”有蒙古博、“喇嘛博”、衰退的“古尔塔木”等不同解释。笔者释其为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与原有蒙古博教作斗争过程中,为取代其功能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喇嘛”,是藏传佛教与蒙古博教整合形成的复合文化体。其乐舞也就具备了两种文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4.
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生态空间占用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持续发展状况。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级,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本文以青海省为例,评估了青海省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的人均占用世界平均产量的生态空间为1.8hm2,青海省的自然资产利用程度尚在其实际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青海省的工业生产占青藏高原的3/4,人口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因此,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应该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由此推知,青藏高原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小于1.8hm2,而青藏高原实际生物承载力人均8hm2,应该有较大的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45.
近20年来西藏耕地与人口变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王建林  熊伟  胡单 《资源科学》2004,26(1):45-51
采用1981年~2001年的统计资料,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近20年来西藏耕地变化过程与地域分异特征,建立了耕地与人口相关模型,分析了西藏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耕地与乡村人口相关的区域差异性,提出了劳耕密度的概念.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西藏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缓慢,不同时段耕地年均递增率呈现低-负-高模式,耕地变化地域差异特征明显;②利用2001年耕地与对应的乡村人口数据建立了二者之间的E型指数曲线相关模型,发现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由1981年~2001年西藏全区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据建立的E型曲线模型,相关性虽呈正相关,但未达到O.0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且不同地区乡村人口数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④1981年~2001年期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O.0301hm2,年均递减率为1.13%,而劳耕密度呈现增长趋势,净增加0.4943人/hm2,年递增率为0.64%,在不同时段人均耕地面积及劳耕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46.
科技援藏是上世纪90年代科技界积极响应全国支援西藏这一战略决策而开展起来的,是发达地区以科技无偿援助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的尝试和探索。全国科技支疆行动是2007年科技部与新疆共同发起的一项重要工程,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多方合作、互利共赢这一科技合作方式支持新疆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援藏与科技支疆都是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但二者又有所不同。科技援藏工作开展十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当前开展好全国科技支疆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7.
西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凤芝 《现代情报》2010,30(6):90-93,96
文章对西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为实现西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8.
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我国西藏自治区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通过对西藏发展新动能转换、中央对西藏的发展定位以及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的分析,阐释了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符合西藏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提出了把保护传承和改善优化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放在国家公园群建设的优先地位、作为国家主导的西藏富民兴藏和造福全人类的重要抓手,以及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的科学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的建设经验和研究选题,形成了西藏国家公园群建设的研究框架,确定了以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规划方案为核心,规划前向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价值、旅游环境容量和山水林田湖系统提升潜力的基础研究,规划后向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资源监测技术与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开发,为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成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家公园群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9.
介绍了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和西藏旅游的独特魅力,在总结制约西藏旅游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层面对青藏铁路给藏区旅游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并指出西藏地区的旅游发展必须将可持续性作为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走一条旅游开发与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双赢的绿色道路。  相似文献   
50.
康熙五十七年,在第一次平藏军事行动失败后,康熙决定再次对藏用兵。关于康熙第二次对藏用兵的论述很多,但是对这次进兵的路数问题,各家众说纷纭,不能统一。根据《清实录》等文献,康熙第二次进兵平藏应是三路并进:一路由巴里坤、阿尔泰出发,袭扰准噶尔后方;一路由四川、云南出发,直攻拉萨;一路由西宁出发,护送达赖喇嘛入藏安禅。通过对康熙第二次平藏进军路数的说明,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康熙当时的战略意图和部署,领略康熙作为伟大军事家的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