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286篇
综合类   9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24名国家健将级优秀运动员,包括了中跑、羽毛球、柔道各专项,在跑台上进行逐级递增极限负荷运动,测得最大吸氧量Vozmax,并于实验前后抽取静脉血以测定血清LPO含量及血清SOD活力。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一次极限运动后血清LPO含量显著增加,SOD活力无显著性改变;两者的变化在各专项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皆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跑、羽毛球、柔道等项目运动员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不存在项目的特点;并推测长期的专项训练可能没有获得自由基水平的适应变化。  相似文献   
52.
"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程勇民 《体育学刊》2005,12(2):99-101
中国羽毛球的起伏及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对“快、狠、准、活”技术风格的重新思考。分析了技术风格与中国羽毛球运动起伏的内在联系,指出没有正确把握技术风格的本质,是导致成绩起伏的重要原因。对羽毛球项目制胜的决定性因素“快”给予了全新的定义;对影响“快”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快字中心论”和“能量统一论”,并以此为基础概括了羽毛球项目的制胜规律。  相似文献   
53.
羽毛球竞赛女双项目的制胜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新芳  许伟民 《体育学刊》2005,12(2):102-104
在羽毛球界传统观念中,没有正确认识技术风格与制胜规律的关系,因而推导出现代女双正朝着“拉开、调动突击”方向发展的论断。分析两对奥运会女双冠军的一场经典比赛的技术数据,并借鉴男双项目的发展规律,深入探讨女双项目的制胜规律:(1)中国特色的羽毛球技术风格,无论单打、双打,集中体现在“快、狠、准、活”4个字上。其中“快”字为核心,其它3个方面都是“快”的具体表现。对于不同的单项,“快”的具体表现不同。(2)1978年羽毛球训练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快、狠、平、近、压”的双打指导思想是对技术风格的一个不完整表述。(3)羽毛球项目制胜的核心因素是“快”,影响“快”的因素有“狠、准、活”。三者统一在“快”的基础上,在综合形成“快”的过程中,表现出总和律、突前律和更迭律。女双项目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5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近两年蔡赟/傅海峰和韩国的李龙大/郑在成交锋的八场比赛进行技术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组合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略弱于韩国组合。差距主要表现在发球变化频率低,节奏变化少;在封网意识,网前球球路变化方面也弱于韩国。  相似文献   
55.
羽毛球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和高密度比赛环境下,由于其运动特点,极易造成踝关节的各种损伤,本文根据羽毛球的运动特点,以踝关节的生理结构、运动学特点等为依据,以鲁东大学运动系羽毛球专选课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对踝关节损伤进行简要研究和提出可行性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6.
蒋善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2):44+63-44,63
提高羽毛球专项素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多球训练法,它对提高运动员的球技、战术和实战水平都有显著的效果。本文对羽毛球多球训练法的概念、具体实施方法和其对提高运动员专项素质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羽毛球多球训练法是一个提高运动员专业技术的好方法,并为羽毛球运动员提高专项素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7.
许进  张姗  姚武 《精武》2012,(26):5-7
在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游戏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羽毛球技术动作,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优良品质,达到了教学目的。本文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在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教学中运用游戏法作为教学内容和练习手段,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对羽毛球的握拍技术、发球技术、击球技术、全场步法等技术动作中运用游戏法,实验后对这些技术动作进行测试,结果得出在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运用游戏法,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提高了羽毛球普修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8.
以"运动教育"模式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羽毛球专项课教学实施"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同时对如何在羽毛球专项课教学中实施"运动教育"模式进行设计,旨在为羽毛球专项课教学提供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羽毛球专项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摘要:目的:评价疲劳后运动员蹬跨步动作运动表现的变化,并探讨疲劳对羽毛球运动员完成不同方向跨步动作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8名羽毛球专业大学生在疲劳前后分别进行向左和向右的蹬跨步动作,对比疲劳前后跨步腿着地阶段下肢运动学数据和足底压力数据。结果:疲劳后,完成蹬跨步动作的最大速度降低;在着地时刻,疲劳后髋关节屈曲角度减小,外展角度减小,外旋角度增大,膝关节外旋角度减小,踝关节由外翻着地变为内翻着地;在跨步腿整个着地阶段内,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最大外旋角度减小;疲劳后前足内侧和中间区域最大压强显著高于疲劳前。结论:疲劳后完成蹬跨步动作的动作表现下降;在疲劳后,下肢以一个更加直立的姿态落地,会增加下肢关节冲击力,同时增加膝关节尤其是前交叉韧带的负荷,增大损伤的风险;疲劳后足底压力分布的变化可能增加足部尤其是前足内侧跖骨区部位及膝关节损伤的风险,在设计羽毛球鞋时可以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60.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全国高等院校里非常普及。羽毛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开展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对参加第16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的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主客观方面存在的利弊因素,并对羽毛球运动今后在高校开展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