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47篇
  免费   1252篇
  国内免费   953篇
教育   7520篇
科学研究   1203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15671篇
综合类   7846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3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634篇
  2020年   780篇
  2019年   513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539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844篇
  2014年   1887篇
  2013年   1991篇
  2012年   2578篇
  2011年   2856篇
  2010年   2022篇
  2009年   1494篇
  2008年   1815篇
  2007年   2314篇
  2006年   2179篇
  2005年   2100篇
  2004年   1760篇
  2003年   1283篇
  2002年   1060篇
  2001年   928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探究如何健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消弭青少年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教育事业中的落差,改革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完善制度、巩固基础、培育组织、开展活动、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还仍面临着区隔化、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瓶颈制约。依循整体性治理的学理逻辑,从跨政府部门整合、跨场域整合、跨公私领域整合的三维进路,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治理功能的整合、治理层级的整合和治理深度的整合,为构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结合,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相结合,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对策建议,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无缝隙的、整体性的体育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972.
目的:基于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实证评价,探讨竞速运动项目训练负荷主观感知疲劳评价(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SRPE)的有效性,并证明训练因素[心率(HR)、训练压力分数(TSS)、训练刺激量(TRIMP)、代谢当量(MET)、能量消耗(EE)]与非训练因素(自感疲劳、压力等级、睡眠质量、肌肉酸痛、训练积极性)对训练负荷量(SRPETL)的影响作用。方法:10名优秀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均为男性),测试开始前1周均未进行过大强度运动。运用SRPE、心率计(Garmin佳明HRM-tri)、码表(Garmin佳明edge 200)、身心恢复测试量表等对42天的高原训练负荷进行测试。内部负荷采用SRPE-TL、ETRIMP、ETRIMP、%HRmax表示,外部负荷采用TSS、MET、EE表示。结果:平均每周的SRPE-TL为5 300±1 512 AU。训练单调性(TM)为2.22±0.81 AU,训练应激(TS)为12 766±1 334 AU。SRPE-TL与各测试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0.8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TRIMP、TSS、自感疲劳、肌肉酸痛和压力等级可以解释SRPE-TL 71.8%的变异程度(Y=453.12+2.99 ETRIMP+1.20 TSS-114.81自感疲劳-111.30肌肉酸痛+85.81压力等级)。结论:SRPE是评价竞速项目训练负荷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SRPETL是一个全域性指标,且训练因素与非训练因素均对运动员感知疲劳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73.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对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投入要素、行动逻辑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而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破解体育产业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问题;2)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工作是通过改革与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等要素的投入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行动逻辑是构建“强政府-强市场”结合模式,不仅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也要放开市场“无形之手”,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实践中,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实施产业创新驱动、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等途径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974.
以户外罹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卡方检验、对称度量探索户外罹难事故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自本世纪以来,户外罹难事故逐年攀升,并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由挑战型向娱乐型和健身型转移,罹难者年龄由中、青年向边缘年龄延伸;自发组织是驴友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形式,但其"非盈利性"降低了组织稳定性和责任意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缺乏科学的户外精神,山地户外运动正朝向无序、浮躁的方向发展,人为诱因成为了最大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975.
对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其所具有的游戏本质、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密不可分。2)育人目标窄化、育人主体导向偏失、人文精神缺乏导致了校园足球实施中教育本原的漠视;足球生存场域发生变化、工具化足球的演进、足球发展理念不定导致了校园畸形足球形态的盛行。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应把握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原则,强调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相互适应的指导思想,以及打造生活化的校园足球实践活动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97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得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探究成果转化路径。研究认为:思想观念约制、内容形而上学、转化机制欠缺、结果检验风险、评价不甚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条件相对弱势,转化效果不甚理想。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需要通过解放思想,强化认知;打牢成果转化前期基础;找准成果转化策略等路径来推动成果转化,并以此推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7.
2019年是中国体育划时代的一年,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颁布为起点开启了体育事业的全新征程。幼儿家庭体育是学前教育的薄弱环节,父母的体育引导是家庭体育的重中之重。采用现象学方法,以幼儿父母访谈为抓手诠释幼儿家庭体育现象。结果认为:父母观念下幼儿家庭体育的掣肘包括主观因素的理念束缚、安全焦虑、指导孱弱、精力局限,客观因素的经济无力、规划无序、保障无依。针对存在障碍提出化解路径:通过革新理念调解传统意识的偏颇,通过制定指南消解育教于体的困惑,通过家园共育缓解精力、经济的压力,通过社会支持纾解供需之间的失衡。  相似文献   
97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系统论为视角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动力机制模型建构,并以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作为现实考察。研究认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政策性议题,其实践取向应围绕产业的商业性效益逻辑和体育的人文性功能价值进行有机融合,进而推动体育产业在社会主要矛盾、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模式、经济增长状态4个维度中积极寻求转向。推进体育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系统运转的关键在于形成运动项目内涵丰富的内生机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外发机制以及业态载体和空间载体充沛的内外联动机制。当前运动项目产业化内在张力不足、外部环境要素缺位、空间载体培育良莠不齐是现实挑战。提出注重深度内涵式发展、强化务实载体建设、营造适宜外部环境3个由意识理念引领到具体工作抓手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79.
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力较弱,亟需通过研究提升体育消费力。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依据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提出并解析了体育消费力的4要素及其现实情况:体育供给不到位导致消费品难以满足需求、居民收入不平衡限制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体育环境不规范阻滞良好消费氛围的形成、体育消费者不成熟拉低消费力的整体水平。体育消费力提升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优化体育供给力,以拓宽人民增收渠道为手段动态平衡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完善市场化引导监督机制为动力合理规范体育社会环境,以强化消费者要素整合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体育消费者成熟度。  相似文献   
980.
从历史演进视角对日本足球归化运动员进行研究,将归化演进历程分为业余足球主导期、职业足球改革探索期、职业足球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归化运作逻辑体现:以技术足球理念为基准,合理实施归化行为;以填补位置短板为目的,提高国家队竞技水平;以保障职业角色转换为举措,营造良性发展氛围;以规避资源挤占矛盾为导向,逐步改变归化价值取向。启示:我国应厘清主体责任和发展理念,做好归化顶层设计;正视国家归化需求,消解文化融合与社会认同障碍;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扩大归化行为示范效应;把握足球运动规律,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