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9篇
教育   7254篇
科学研究   36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21篇
综合类   53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632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698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670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609篇
  2002年   489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武术概念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武术的概念问题是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武术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以往的武术概念进行了剖析,揭示了武术的本质属性和种属关系,将武术的概念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练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追求个人安全和保卫个人利益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军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2.
出色的演讲首先形象要美,这样才会给观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为演讲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演讲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成败.所以演讲者的语言一定要美,并且演讲者口齿要清楚.控制好发音.使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演讲不但要传播思想,而且还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讲者使用准确、协调、优美、灵活自如的态势语言.做到态势美。  相似文献   
33.
针对篮球普修课人数多、时数少、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为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证明 :淡化“老三段”授课形式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组教学、成套练习、实行小先生制和单元反馈教法改革 ,可明显缩短学习进程 ,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4.
用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的方法,探索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5.
从高适创作的艺术风格与本诗的形象体系,探索了《燕歌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艺术表现的结构美和修辞美。并且根据本诗中关于唐军主将本质性格的描写,结合《新唐书》中《张九龄传》、《张守珪传》的记载,明确高适创作此诗决不是为了讽刺张守珪,而是为了讽刺安禄山,由此,《燕歌行》的认识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36.
说课是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一个对教师的口语表达、才情等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检测的手段之一。因此,说课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青睐,每一个即将参加应聘的师范专业毕业生都很有必要加强对说课的认识和训练。在训练中通过对说课中应避免的几个忽略的充分认识,提高自己说课的水平,从而提高竞聘能力。  相似文献   
37.
只有掌握听课、评课的功能,掌握听课、评课的要件与原则,才能听好评、评好课,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对篮球比赛罚球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临场心理状态的调试方法和训练方法,供同仁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9.
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和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结合当前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形势,充分认识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本文就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适应新时期对人才要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0.
《蒹葭楼自定诗稿原本》将顺籍文士罗复堪的一首七律误植作其同邑黄节的作品。为纠正此张冠李戴现象,借助史料,从作者、属题者、属录者的关系,题与录的情况,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证明诗确为罗复堪所作,同时显现某些粤籍人士与京沪人士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