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对抓举引膝提铃和发力阶段动作的生物力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手段对108kg以上级、国家健将级举重运动员姜凯的抓举动作进行分析,找出受试者抓举动作的主要问题是:1)在伸腿前俯和引膝提铃阶段伸腿不充分,使腿部力量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2)由于髋关节在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用力,使得伸膝范围受到限制,腰背力量不能完全发挥。并针对受试者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32.
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实验测试及肌电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重量下的男子抓举动作进行探析。结果显示,重量越大,抓举时提铃翻手的速度越快;三角肌的肌电积分值最大。提示,为提高举重成绩,应重视胫骨前肌和胭绳肌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33.
摘要:以12名专业男子举重运动员为受试者,全面分析了不同相对重量抓举练习的功率输出特点,以期为爆发力训练中抓举练习的重量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受试者在运动捕捉系统下站在测力台上以随机的顺序进行30%-90%1RM重量的抓举练习。然后,计算出人与杠铃所构成整体以及杠铃自身在各个相对重量上的功率、力等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整体与杠铃的最大功率分别出现在70%1RM和90%1RM;整体与杠铃的最大速度分别出现40%1RM与30%1RM;两者的最大力值均出现在90%1RM;相对重量对整体力的生成速率无显著影响;杠铃力的生成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90%1RM。结论:相对重量对抓举时整体与杠铃的功率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训练实践中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来选择适宜的负重。注重对外界做功的运动员在爆发力训练中其抓举的适宜重量应为≥80%1RM。而注重对自身做功的运动员在爆发力训练中其抓举的适宜重量约为70%1RM,但从力的角度来考虑,其训练中还应包含更大负重的抓举练习。  相似文献   
34.
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抓举技术中的“近”、“快”、“低”、“准”技术原则,以及提铃“发力”、“下砸力”等特征是分析评价抓举技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人、杠重心等主要特征点数据的分析,探讨其量化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为抓举技术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动作研究是科学管理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动作研究可以改进和完善动作的方法和顺序,可以用较少投资或不增加投资即可对现行生产系统进行不断改进。抓举物体动作是生产活动中最常见、最典型的动作,对它进行研究与优化,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职业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抓举物体动作为例,在建立人体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抓举动作进行简化分析,结合动作优化的原则,给出生产活动中抓举物体的优化动作。  相似文献   
36.
女子抓举技术动作的肌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现役队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分析,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在抓举过程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的积分肌电值,得出三角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小。  相似文献   
37.
针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的现役队员,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抓举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本实验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做同步肌电测量。对肌电图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改进技术动作的方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39.
王雷  杨世勇 《精武》2012,(11):6-8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01~2011年间国内学者对举重运动中抓举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结果显示:近十年间研究者主要从运动生物力学和训练学两个角度对抓举技术进行了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的运用以三维运动学为主结合动力学进行研究,涌现了红外光点捕获、杠杆端点自动识别、三维运动仿真等较新技术;训练学角度的研究者以一线教练员为主,通过对自身经验的传递促进了整体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0.
全国举重冠军伍超抓举154kg的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IMI°Motion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对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冠军伍超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其抓举154 kg的技术特征。结果显示:伍超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距离较近,并在整个提铃过程中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呈上升趋势;膝关节角、躯干角、髋关节角、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抓举的技术特点;从整体上看,伍超的技术较为合理,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