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大学女生参加瑜伽训练的喜爱程度、学习动机以及瑜伽的锻炼价值和鲜明的体育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将瑜伽纳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可行和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2.
瑜伽的中国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瑜伽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传入为线索,对瑜伽在我国三大传入期的各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索瑜伽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通过对各个传入时期的研究得出,瑜伽中国化的进程是瑜伽本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时又是其作为一种外来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本土文化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吸收、同化、异化现象;瑜伽的3次有代表性的传播过程,不论是从传播的途径、方式,还是到被同化、异化的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3.
高校瑜伽形体选项对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湖南城市学院2005级瑜伽形体选项班138名女生进行单组自身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瑜伽形体练习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2)瑜伽形体练习能提高女大学生的柔韧、平衡素质;(3)瑜伽形体练习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4)瑜伽形体练习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以3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瑜伽体形组合练习内容进行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探讨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5.
瑜伽教育课程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瑜伽教育课程,研究瑜伽是人们向往“慢生活”,克服“快生活”,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瑜伽教育课程是从整体上完善“身、心、灵”,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养生教育。它不仅能够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更能缓解其心理压力,从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6.
太极拳与瑜伽都是东方文明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有异同,但在近代瑜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优于太极拳的发展。从文化底蕴、健身原理、套路组成、推广定位等方面对太极拳和瑜伽进行比较研究,从新审视太极拳的发展,认为太极拳应从本质入手进行套路创新;减少外形的复杂性注重内涵推广;改变太极拳定位使太极拳不仅能够在老年人群中得到传播而且能够在青少年人群中得到认可,改变太极拳被称为"老年拳"的误称,从而在全民健身中得到良性的发展,为太极拳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湖北省中小城市28所瑜伽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前台营销人员与瑜伽健身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瑜伽俱乐部大部分分布在市区繁华地带;瑜伽俱乐部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偏低;瑜伽健身俱乐部营销人员对瑜伽项目不够了解;瑜伽教练员结构不合理,稳定性不足。建议:建立瑜伽协会,加强交流,推动瑜珈运动发展;注重瑜伽俱乐部网络分布,为学员提供方便;加强营销人员专业培训,引导瑜伽爱好者加入健身俱乐部;加强瑜伽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08.
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瑜伽教学中的情感型教学模式的使用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其是否适用于瑜伽教学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这种方法,使高校瑜伽教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高校瑜伽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9.
重庆文理学院瑜伽教师根据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瑜伽团队教学模式,提高该校瑜伽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践研究,为重庆文理学院瑜伽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Yoga is a unique form of expert movement that promotes an increasingly subtle interpenetration of thought and movement. The mindful nature of its practice, even at expert levels,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thought and mind are inevitably disruptive to absorbed coping. Building on parallel phenomen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skilful performance and embodied apprenticeship, we argue for the importance in yoga of mental access to embodied movement during skill execution by way of a case study of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 in two related traditions, Iyengar and Anusara. Sharing a pose repertoire, they are based on distinctive philosophical system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styles and metaphoric structures. To address relations between pedagogy and practice in embodied expertis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s of embodiment and thought, we explore in detail the linguistically mediated learning context where practitioners work with yoga teachers. Here, the mind/body problem comes to practical life. We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words on bodies, as knowledge is literally incorporated. We show why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on our movement capacities is sometimes needed to enhance expertise. We theorize and identify ‘signature patterns of tension’ among practitioners. These patterns have four sources: ghost gestures, innate differences in bodily form, functional fusing, and signature pattern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 modulation and expression. These patterns of tension produce ‘silent zones’, cognitively impenetrable actions, functional fusing of a skilful, compensatory form, and signature patterns of pain and damage. We show how instruction can disrupt these silent zones, enhancing mental and physical flex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