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77篇
科学研究   566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9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把开启信息之门的钥匙交给读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韵 《图书馆论坛》2004,24(1):31-34
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利读者信息教育的做法用图书馆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在读者信息教育中的不足,并阐述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目的/意义] 从用户角度出发,研究基于用户自然标注的TF-IDF辅助标引算法。[方法/过程] 首先以核心期刊论文中作者标注的关键词和分类号为源数据,通过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使用TF-IDF算法构建用户标注词表、形成标引知识库,然后通过IK Analyzer分词软件对待标引的科技项目数据进行切词和停用词处理,进而使用TF-IDF算法和位置加权算法提取科技项目数据的特征词,最终实现对科技项目数据进行关键词和分类的同步标引。[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机标关键词与人标关键词的相似比在60%以上的科技项目数据占总数的68.1%,机标分类号与人标分类号前三位一致的占总数的83.9%,结果表明基于用户自然标注数据并采用TF-IDF算法在关键词和分类标引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向校外用户提供借阅服务时收取押金的现象,寻求可覆盖大部分用户的免押金信用借阅体系。[方法/过程]分析高校图书馆所遇信用问题的产生原因,对比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外读者的借阅制度。[结果/结论]在信息化社会中,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中的用户信用体系由用户信用信息体系、用户信用评价体系、用户失信惩罚制度、用户信用教育体系、信用风险转嫁机制等构成。  相似文献   
24.
李斯 《图书馆论坛》2018,(1):100-106
文章以用户在微博上发表的对公共图书馆噪音的看法为数据来源,使用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研究用户对噪音的认知,分析噪音的来源。研究发现: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噪音问题表示关注和不满;大城市公共图书馆被用户提及最多;用户认为安静才是公共图书馆的应有之义;在用户认为的噪音来源中,用户因素远高于其他因素,最主要的噪音源是少年儿童吵闹。对策包括:转变用户对公共图书馆严肃安静的刻板印象;依据用户需求合理规划空间;改进馆内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A socio-technical approach is taken to explore a digital archive of Australian Indigenous cultural heritage. The Living Archive of Aboriginal Languages is considered in terms of what it is currently doing and what it was intended to do. Two ethnographic stories focusing on user interactions and the outcomes of an online survey ser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rch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users. This is then juxtaposed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al grant application, outlining what was envisaged for the project. This analysis serves to highlight some of the contingent relations and diverse socio-technical aspects of a specific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s it allows multiple forms of interaction, new connections and generative activities as people discover, access and interact with the content now and in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6.
[目的/意义]针对当前知识发现服务中存在的个性化程度不高和推荐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兴趣度量和内容分析的推荐算法。[方法/过程]文章通过特征词分布、LDA主题分布、引文结构网络三个维度构建学术资源模型,并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度量,计算用户对其浏览学术资源的兴趣度,结合学术资源模型构建用户兴趣模型。将用户兴趣模型与学术资源模型匹配,计算其相似度,得到用户对每条学术资源的兴趣值,最后将兴趣值最高的TOP-N学术资源推荐给用户。[结果/结论]通过实验检验算法的有效性和推荐准确率,结果显示,本文从实时动态度量兴趣的角度,提出的推荐算法能较好地预测用户兴趣,推荐效果显著,为实现发现服务精准推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7.
因果要素关联视域下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标签,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扩展用户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范畴,为企业深入了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取"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4个信息生态因子维度的社交媒体用户画像标签;根据用户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抽取用户画像情感和行为标签,构建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结果/结论]透过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和负面情感变化的典型社会现象,对用户画像模型进行整合分析与关系凝练,证明本研究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与S-S-O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并根据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拓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意义] 移动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者们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广泛关注,从用户感知差异的角度去探讨服务质量有助于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水平。[方法/过程] 使用自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观测量表,采用方差分析、象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用户的性别、学科类型、使用经验和机构属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存在差异性,移动图书馆服务应重视以服务推广为核心的服务宣传,并以交互体验改进作为未来服务质量的改进重点。  相似文献   
29.
[目的/意义] 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改进需求识别对于进一步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依托扎根理论,利用Nvivo软件对移动图书馆用户开放性调查所获取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编码表达其数量特征和内容特征。[结果/结论] 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改进需求涉及“功能改进需求”“技术改进需求”和“用户关怀改进需求”3个主范畴,其中“功能改进需求”参考点最多。从子范畴来看,“功能丰富性”“功能适用性”“用户体验提升”最为受到用户的关注。利用10个树状节点、36个自由节点构成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改进需求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0.
This session reported the findings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w e-books are represented across multiple platforms. In this session, the presenters shared the results of a study that examined how a sample of academic e-books are represented across different platforms. Topics of analysis included: the inclusion of various metadata,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of e-book content, and variations in search results. This presentation also focu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book representation and what impact these various representations might have on users of academic e-boo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