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458篇
科学研究   26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9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正>朱政惠、崔丕主编的《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书,于2013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70多万字的论文集,主要来源于2011年上海举行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学术论文。论文作者人数众多,为全国各个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以及美国多所大学的学者。论文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内容特色、学术信息量还是学术观念上看,本书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应当认真阅读的著述。  相似文献   
122.
文献题录数据和引文数据在传统文献计量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和壁垒。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学术文献全文数据特别是结构化全文数据的丰富,这些障碍和壁垒在不断被攻克。通过综述学术文献全文计量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发现:学术文献的计量研究正在经历巨大转变——从聚焦于学术文献的外部特征到开始关注内容特征,从关注学术文献的句法特征到重视语义特征乃至语用特征。以引文内容分析为代表的学术文献全文计量分析研究发展突出,其他全文信息的计量分析工作也崭露头角。目前,全文计量分析中各个研究方向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研究方向尚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数据仍待继续加强或丰富。未来全文计量分析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广泛参与和相互合作,出版商与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全文计量分析研究中来;需要对学术文献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全文计量分析向客体细粒度化、视角多样化、指标语义化和评价结果全面化等方向不断迈进,并促进全文计量分析与学术服务和学术评价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文献计量学能够更好地为学术活动服务。图4。参考文献157。  相似文献   
123.
以库恩范式论和波普尔证伪说为基础,定义并探讨学科主干知识和有效方法及其对图书情报学的功用。通过逻辑分析发现,范式变换伴随主干知识改变,而有效方法可以助力范式革新。在判定主干知识具有“特征概念(概念)—立学规律(理论)—核心学术(体系)”线索的基础上,提出“主干知识线性增加”假说;对有效方法进行逻辑界定后,论证兼具分析与综合、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属性的双证法和模本法作为通用方法是适合图书情报学的有效方法。倡导用有效方法扩展图书情报学主干知识,以增进其核心学术并开拓创新。图2。表2。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124.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我国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愿景。在这一愿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时代使命是要在全社会实现平等服务,目标是建成五级骨干网络,尤其是要完善街镇基层服务网络,倡导服务效能每五年实现倍增。图书馆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时代性机遇,推动智慧化转型。未来一段时间,图书馆将面临政府保障不足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强调主体性,通过大幅提升效能、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图书馆行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多地立足于自身,并从专业化服务、管理运营和行业化协作等层面去践行使命、实现目标、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思路、时代主题可以概括为“体系化为表,专业化为里”。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125.
机构是文献的重要描述要素,对于文献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机构数量庞大、层级关系复杂、更名重组现象频繁、各种形式名称交替使用,使得机构名称识别度降低,给以机构为单元的信息检索、知识导航、科研评价等工作造成严重困扰。为确保机构的唯一性,国内外组织和学者不断探索机构规范文档建设实践和名称消歧归一化的方法。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机构规范文档为核心的知识组织体系,确保机构名称的唯一性、机构层级关系的有序性和机构间关联关系的规范化。该体系不仅涵盖一级机构,还涉及二、三级或更细粒度机构的建设,进而实现对各层级机构及其机构知识资源的规范控制和组织。本文重点讨论机构规范文档的总体结构、建设框架、建设思路、关键技术、服务应用模式和更新维护策略,以期为大数据环境下机构属性和关系的全面描述和揭示提供支撑。图6。表1。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26.
数字人文作为21世纪的一个现象级国际话语,其发展深度、广度与速度均在显著提升,同时数字人文评价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数字人文领域的新课题。本文结合数字人文研究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从学科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构建与探讨数字人文评价问题:学科性是核心要素,评价数字人文成果最终要看它是否推动了人文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专业性是关键要素,图情档学科为数字人文提供数据基础设施,并利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为数字人文提供方法论指导,也是连接学科和技术的媒介和纽带;技术性是必备要素,信息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义网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等应用于人文数据分析中,助力人文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图情档领域应发挥专业知识优势、技术应用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专业组织优势,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文学科研究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科创新和方法创新;同时,借鉴已有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实践经验,引领开展数字人文成果的评价。表 1。参考文献 19。  相似文献   
127.
纳米出版物在细粒度揭示科学论文内容、规范描述科学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被运用于语义出版与语义组织等领域。但囿于纳米出版物在表征论断语义、实现论断间语义关联等方面的不足,现有纳米出版物未能多维度、多粒度揭示科学论文的语义特征与结构特点,由此限制了纳米出版物的应用与服务。本研究复用领域本体,通过改进纳米出版物通用模型,提出了适用于特定领域、特定体裁科学论文论断表征的方法,开展应用实践探讨。针对信息检索领域中文学位论文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关联,本文扩展了纳米出版物通用模型,细化了学位论文纳米出版物的论断类别,构建了中文学位论文纳米出版物模型;并选取信息检索领域的若干中文学位论文为实验对象,生成纳米出版物的RDF命名图及Turtle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案例分析和数据集应用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本研究所构建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提出的纳米出版物改进方法与扩展模型,可为纳米出版物在具体领域的应用研究和中文学位论文的语义组织提供借鉴。图12。表17。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128.
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给图情档学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人文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多体现在理论前瞻与对象选择层面。如何推动二者在研究路径与方法层面的深度交互,充分发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效用,发掘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是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的依据及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三原语为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次,基于档案价值视角将三原语操作化为具体的技术序列,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微观技术系统。最后,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重组,将对档案学理论、实践方式以及学科间的深层交互产生一定影响。图11。表2。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129.
数据计量学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科学和计量学融合,而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通过对异构、多源和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计量和统计分析,从而深入挖掘数据的知识价值和资源价值,丰富计量学的学科体系,促进数据科学的发展,这是数据计量学的研究目标所在。本文在阐述数据计量学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学科概念和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数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和有待突破的问题。认为数据计量学的内容体系由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面组成,呈现出学科融合、定量化、实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130.
图书馆的运行机理中蕴含着人类知识获取的基本逻辑:良性的知识获取活动应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既是科学的客观性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平等等人文价值在图书馆领域的体现。我们可以将上述基本逻辑与精神价值归结为“图书馆精神”。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获取方式,正在摧毁“图书馆精神”。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获取具有强烈的供给特征,使得人类在知识获取上表现出明显的颗粒化、分散性、他主性、个体性等特征,使阅读者出现了严重的茧房效应,不仅打破了人类获取知识的内在科学逻辑,而且降低了知识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充实感。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知识获取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知识获取领域建立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继续加强资源配置,为在图书馆的真实或网络场景中的阅读和知识获取建立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