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主观上的就业观念滞后和就业准备不足,以及客观上就业渠道的狭窄和培养环节的欠佳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发展的“尚抑”之律进行梳理阐析,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权变动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隐现出对“武”的“尚抑”之律,即政权建立初期对“武”抑制,随着政权的稳固逐渐尚武,从而又推动政权更替的历史规律。而民国时期却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在建立初期就呈现出强烈的尚武之风,表现在:武术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武术社团组织掀起尚武高潮;在杀敌救国的战场上成为抗敌利器和强心之剂;对国术理性科学的研究成为一时之尚。这给当代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关注“武”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校教育、服务军队建设等最关键、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以武健文,上升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术力量;以武育人,汲取历史经验助力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民族基因;以武铸魂,弘扬新时代尚武精神,顺势应时铸造强军之魂。  相似文献   
13.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能否成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这一假设性命题进行论证。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化载体,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文化符号以及一种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输出品,中国武术能够担当起有效促进和推动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文化使命,并成为塑造当代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一个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武术日益面临丧失技击本原的当下,探求武术对练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和逻辑研究方法,再现了武术对练的历史形象和发展轨迹,并针对当下武术对练动作编排出现的暴力性、随意化问题,发出正视武术对练历史并使其回近历史本原的倡议。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研究表明:1)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分为武艺、游艺、养生三大类教育传承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类别运动项目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可设计出1~9年级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建议构建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丰富课外锻炼和竞赛活动,构建传统体育"学、练、赛"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为落实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保驾护航;突出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体系;组织专门培训,支持外聘专业人士和传承人授课;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品牌,中国武术的内在价值需要被世界更多地认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行了讨论,在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原倡议的基础上,探讨其与人类发展理论的关系。研究认为:透过中国武术近现代一步步被体育化的遭遇史,可以发现,武术具有体育的功能,但本质上不完全是体育;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中国式的技击文化;当我们用历史的、逻辑的眼光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反观完整的中国武术的时候,它全面的健身养生、技击防身和娱乐文化等人文价值恰与人类发展理论对“健康长寿的生活”“个人自尊和人权”“知识和体面的生活”以及“选择的机会或自由”等的不懈追求紧密契合。挖掘和探究“人类发展”理论与中国武术二者的深层相通和契合之处可以帮助实现对“人类发展”理论和中华武术认识的提高和深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竞技武术比赛对练套路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暴力意向动作,完全背离武术文化的本质属性,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解决问题.运用现场观摩、录像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在厘清武术对练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对练套路中暴力意向动作编排在传统武德文化迷失方面的各种表现;从分析武德文化内涵人手,指出这种对练套路编排思想不符合传统武德中“和合”、“仁爱”、“中庸”的思想和“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解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重塑对练套路设计思想继而调整与修改现行竞赛规则,积极探索武术自身美学表达形式,提高创编者传统文化和武德文化水平,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了明晰“功夫”作“武术”词义的发展过程,为学界对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探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功夫”的词义发展过程进行了挖掘,寻找和解析其“武术”义项产生的过程和理据。文章分析了“功”“夫”“工”“力”的造字本义和“功”“夫”的结合组词理据;整理“功夫”最早出现的两汉碑刻文献和书面文献资料语证,解析其早期词义;以时间为线索,搜集“功夫”从古至今的文献使用例证并对其用法和词义演化过程进行解读;最后,借助辞书和语料库,对“功夫”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分析,结合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发展解读“武术”义项产生的原因、过程和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功夫”向“武术”词义发展演变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功夫”在两汉和魏晋时期是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官方大型工程”,后被宗教引入,指为其教义而进行的“实践投入”和达到的“水平造诣”,进而可泛指任何技艺技能上的实践投入和水平造诣,在近代演化出“(中国)武术”义项,并由海内外华人通过影视作品和国际交流等方式传播到国外,使得“Kung Fu(功夫)成为一个国际通用词语。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无论学界还是民间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和认识。本文在形成“太极拳是我们伟大的先人们智慧和技艺的不断沉淀和逐渐结晶”认识的基础上,略述了新中国建立后太极拳的传播及年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